貿易戰》台商出走中國腳步不會停 行政院拍板「趁機搶人」

台商

川習會過後,美中對外說法雖不盡相同,但至少有一項共識──休兵90天,這讓許多夾在兩頭大象中間的企業都能暫時喘上一口氣,不過,商人的鼻子總是敏銳,早察覺空氣裡的那股煙硝不會永遠散去,因此「適度出走」仍是必然。值此之際,政府也趁機端出牛肉,希望把人心留在台灣。

針對美中貿易戰最新發展,經濟部次長龔明鑫4日表示:「原先,我們也問過很多企業、廠商,他們都不見得認為美中一定會達成協議,所以各自都針對不同情境,做了許多沙盤推演,那今天的結果,大概是屬於中等的情況,至少沒有再加碼,算是不錯的狀況,這也反映在全球股匯市上。」

「不過,廠商也了解,結構性問題依舊存在,就算美中都有誠意,讓事態不要更惡化下去,但有沒有辦法回到貿易戰開始之前的狀況,我們判斷是有點困難,因為這有結構上的問題,所以,為什麼這些企業還是做了分散風險的動作,在全球做必要的布局,因為這是一個長期趨勢,為了避免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他說。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的「吸引台商回流」喊了那麼多年,終於等到了天時,自然不會放過大好機會。龔明鑫透露,隨著台商表達回台投資意願,為掌握難得契機,行政院日前已通過「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未來將提供客製化的單一窗口,以需求為導向,要協助廠商解決人力、土地、資金、水電、稅務等問題。

「第一波,我們已經請工業局和一些比較大的上市櫃公司溝通,掌握大概二十五家,有這樣的意願,之後也有十七家中小型的公司反映,我們相信,方案對外頭公布後,還會有其他案子進來,之後每個禮拜都會開審查會,預計兩個禮拜就要完成審查。」他補充。

台商最缺人力、土地,政院端牛肉搶人

在具體措施上,龔明鑫提到,目前廠商所提出的需求,最主要還是集中在人力上,其次才是土地,因此該方案對這兩部分著墨頗多,「我們的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裡,短期間會適度放寬,增加外勞,但這有一些門檻限制……不過,外勞的方案短期雖然可以幫忙保住訂單,但長期來看,我們還是希望企業能進行升級。」

在經濟部提供的《歡迎台商回台投資手冊》當中,針對符合條件的台商,將給予「可依外勞核配機制再提高外勞配額」的措施,而所謂的「條件」主要有三:首先是「全新設廠或擴廠須達一定規模以上」,其次為「新設立廠場、高科技產業投資金額達新台幣2億5千萬元,或其他產業投資金額達新臺幣5千萬元」,第三點則是「創造月薪3萬元以上的本地勞工新就業人數,或者增加本地勞工比率20%」。

至於土地方面,該方案不只提供進駐「經濟部開發工業區」前兩年免租金的優惠,為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還有提高容積獎勵相關措施;以面積1公頃、法定容積為210%的土地為例,如果廠商想提升容積至315%(法定容積的1.5倍),可透過新增投資(金額6億元)、加強能源管理(粗估需投入6615萬元),以及繳納回饋金(一次繳3.3億元,分期繳4億元)等方式累加達成。

負責此事的單一窗口為投資台灣事務所,談起方案的下一步,執行長張銘斌說:「我們首先要加強廣宣的工作,會向七大工商團體、受影響較大的產業公會,去做整個方案內容的報告、宣導。針對受到美中貿易戰影響的台商,我們也會盤點,主動去拜會,幫忙他們解決投資上的障礙,原則上,符合五加二創新產業的廠商,我們還是希望他們回台投資,至於一些比較勞力密集的投資案,我們也會透過投資處或外館的管道,協助他們在新南向國家找到合適的分散產能投資規劃。」

官方報告:轉單效應確實存在

值得一提的還有,針對美中貿易戰至今所造成的影響,經濟部日前也發布一項專題報告,內容提到,台灣對中國的機械出口,主要是提供當地所需,由於中國對美出口的半數產品已加徵關稅,當地從事製造生產的廠商觀望,導致對台下單明顯下降,今年9月較去年同期大減21.7%、10月再減6.7%,反而是來自美國的訂單增加,9月年增3.6%、10月年增10.2%。

此外,根據工業生產統計,10月的「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業」年增率來到23.9%之多,是2011年10月以來增幅最大的一次(剔除農曆春節因素),主因為網通設備等出貨暢旺,以及伺服器廠商提高在國內生產比重,「由於網通設備等為美對中課稅清單內之主要產品,致業者策略性調整全球布局,轉單效應逐漸浮現。」

對此,龔明鑫說:「以現階段來講,美中貿易已經有些影響,不過,時間還不夠長,必須多蒐集一些資料,才能進一步分析,看看實際狀況和我們當初預估有沒有落差。……像今天媒體報導,中國對美方將擴大採購,金額高達一兆美元,這後續到底會不會產生排擠效果,初步看來是還好,但我們會密切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