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處理13種癌症、10分鐘提出治療建議...AI真的已經能治療癌症了嗎?

醫療科技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真的已經可以運用在癌症治療上了嗎?

被稱為「華生醫師」的IBM Watson for Oncology(簡稱WfO)這套人工智能癌症治療輔助系統,是由IBM和美國史隆凱特林紀念癌症中心合作開發,台北醫學大學於去年7月率先引進台灣,一年半來已為近700名癌症患者提供醫療服務,也被許多醫師讚許為最得力的助手。

到底這個「機器人醫師」是如何協助這些醫師的?

「WfO可以提供一個全面且客觀的資訊,因為畢竟醫師還是人,我們比較會有一些主觀知識上的想法或是喜好,但是從病人的角度來看,其實提供他更完整的資訊,他也能有更多選擇。」萬芳醫院醫療資訊長、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暨WfO專案總負責人陳俊佑表示。

他提到,像是有時候醫師看診遇到一些病人,會因考量患者經濟因素而影響治療建議,「現在我們也講求做一些決策不是醫師自己決定,而是跟病人討論,讓病人了解治療的優缺點再做評估,因為有時候我們的價值觀跟病人可能不太一樣。」

北醫大於去年7月引進被稱為「華生醫師」的這套人工智能癌症治療輔助系統。(圖片來源/台北醫學大學)

AI「華生醫師」可處理13種癌症、10分鐘提出最佳治療建議

WfO可以處理的癌症也從剛開始的7種,增加到13種,其中病患人數最多的是乳癌,大腸直腸癌排名第二,再來則是攝護腺癌和肺癌。

根據IBM指出,WfO能在17秒內讀完250多本醫學書籍、300多種醫學期刊及1,500多萬頁的論文研究資料,並在10分鐘內提出最佳治療、用藥建議及支持證據,讓醫師和患者可以據此討論最適切的治療決策。「他實在是太盡責,也太『雞婆』了!」陳俊佑笑說,雖然是雞婆了點,但華生這種「雞婆」的個性,對病患來說反而是件好事,因為多一分謹慎,就能少一分風險。

陳俊佑也表示,萬芳醫院大腸直腸癌團隊會議每2週開一次,出席的有大腸直腸科、血液腫瘤科、放射腫瘤科、影像醫學科及病理科的醫師,每次討論病例前,會先輸入WfO提供的治療建議,接著再一起討論可行的治療方案,結果發現有了WfO「華生醫師」後,討論時間縮短,下次再面對病患時治療決策也下得更快、更有信心。

WfO專案總負責人陳俊佑認為,WfO可以提供一個全面且客觀的資訊,給病人更完整的治療建議及選擇。(攝影/陳稚華)

當AI跟醫師意見相左時...誰是老大?

而針對就診的癌症病患,WfO會給予醫師「最建議」、「可以考慮的建議」及「不建議」3種治療方案,但醫師不見得會照單全收。陳俊佑表示,根據統計顯示,WfO提出的「最建議」治療方案中,醫師最後採行的比率為26%,「可以考慮的建議」為31.6%,至於「不建議」這項,則有38%醫師不予考慮,仍依自己的臨床經驗及判斷決定給予病患治療。

在所有個案中,WfO要求其中的46%應做基因檢測,而醫師只要求其中的22%需要做基因檢測,相差近1倍,診斷當然會有些差異。不過陳俊佑認為WfO和醫師看法不一不是件壞事,畢竟兩者學習曲線不一樣,加上對「基因檢測」的敏感度也不同,「IBM認為基因檢驗在大腸直腸癌中越來越重要,現在一個病人最初發生癌症、還沒接受任何治療時,一開始不一定會用到這個基因檢測結果,但這個病人之後仍可能復發,當他要選用其他治療方式時,這個還沒突變的(基因)就變得很重要。」陳俊佑也相信,只要醫師和WfO相處久了,對於癌患的診斷意見就會漸趨一致。

AI系統WfO「華生醫師」,非常重視「證據」在治療及用藥建議上的運用。(攝影/陳稚華)
 

至於使用這個項目需要民眾自費嗎?陳俊佑解釋,「Wfo這個系統是給醫師使用的,本身不是對民眾販售的一個產品,我們把它當作一個服務,所以在我們醫院是不需要自費的,它是用來輔助醫師進行醫療諮詢建議。」

減少醫療糾紛、幫病人精準治療...AI可望成為醫療救星?

WfO是否有哪些缺點,或是可以再改進的地方?

陳俊佑提到,有些缺點可能比較難克服,「第一、它是以實證醫學為基礎的系統,它講的每件事背後都有一個理論來支持,不過有些比較少見的狀況或是癌症是沒有研究可以支持的,像是台灣常見的頭頸癌,或是這陣子很熱門的食道癌,目前還沒有支持的理論背景。」

再來,則是WfO的系統與臨床融入的密合度。

「畢竟它還沒有到什麼都不用跟它講、它就會給你答案的階段,我們現在還是必須要去回答它的問題,但事實上這些資訊已存在於既有的醫療系統裡。」陳俊佑表示,理論上最完美的狀態,是讓WfO可以去讀已有的電子化資料後直接跟醫師講答案。「如果醫師和WfO做一個好的結合,根據我們統計大概可以減少5-10個問題。」

至於病友對Wfo這個「華生醫師」是否滿意?

陳俊佑表示,許多病人在罹癌後,因擔心只看一位醫師太主觀,會想尋求第二意見,「但如果找另一個醫師,也是另一個主觀的想法,WfO相對來說是非常客觀的,因為它是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且提供非常多選項,平常我們(醫師)可能只想到3個(治療建議),它可以想到10個。」透過Wfo這樣的諮詢系統,醫師雖然可能需要花比平常更多時間解釋,但陳俊佑表示目前大多數的病人對於這樣的過程都相當滿意。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院長、萬芳醫院皮膚科主任李友專(右2)於「新世代癌症治療AI大解密」論壇中,提到AI運用在醫療上的新可能。(攝影/陳稚華)

台北醫學大學台北癌症中心副院長邱仲峯也表示,癌症治療非常多元、複雜且知識不斷更新,過去要幫助一個癌症病人,尤其是較棘手的狀況,醫師要花很多時間去找資料分析,經由分析再跟病人溝通,「但WfO大大縮短了這個過程需要花的時間,短短幾分鐘的操作就把資料都呈現出來,醫師可以拿到最完整的資料跟病人溝通,也可以取得病人很大的信賴感,幫醫師也做一個安全的保護、不用擔心提供的資料不夠健全。」

目前WfO投入輔助助臨床癌症治療決策3年多來,全球已有230家醫院採用,服務超過8萬名癌症病患。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院長、萬芳醫院皮膚科主任李友專也表示,「AI如果能徹底運用在醫療上,可能是拯救未來醫療最有效的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