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8這場選舉 我看到了民主的價值

政治

今(2018)年九合一選舉結束後,國民黨大獲全勝。學界、名嘴有很多解讀,小英的政績不佳、年改、轉型正義、黨產處理…等,凝聚了藍營的力量反撲,這些因素都是可以部份解釋這次選舉結果;但我看到的是選民的智慧與民主的價值。

有三條底線不能越過

我在2015年7月台大管理學院紀念賽局大師John F. Nash Jr.的主題演講(Keynote Speech),提到美、中、台60多年的國際賽局中,在Nash均衡時,台灣得到的Pay-Off是:

一、中國共產黨沒有統治台灣,二、台海沒有發生戰爭。

所以60多年來,台灣人民凝聚的最大共識,或所支持的政府,有三條底線不能越過:一、不接受中國共產黨統治,二、不輕易挑釁以免觸動和中國對決的各種賽局,尤其是可能會引發戰爭的行為;三、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

用選票防衛底線

台灣民主化後,人民會經常用選票來防衛這三條底線。

我們平常觀察選民的動向,基於成本的考慮,一般都是用民調的方式來進行。

民調存在許多問題,例如抽樣中不包括手機號碼、年輕人抽樣比例太低,日夜間、假日與非假日的樣本可能不一樣...等。

以上因素造成每次抽樣結果,都需要再用年齡結構、行政區人口分布、政黨傾向...等加以調整,而這需要有相當專業的統計理論作基礎。

但選民的投票就不再是抽樣,投票行為本身反映出來的就幾乎是母全體(Population)的參數(Parameter)。

儘管所有選戰過程中,極端的主張聲音會特別大;但最可能執政的政黨,其政策主張一定是圍繞在那三條底線。因為那就是台灣人民最大的共識,也就是選民這個常態分配母全體的平均數μ。

小英推動了偏左的經濟措施

馬政府在2013年6月和中國簽署服貿協議,2014年3月發生太陽花學生運動,2015年11月進行馬習會。這一連串的傾中措施,讓人民覺得馬英九的施政,即將突破第一條底線。所以選民先在2014年11月,讓柯P擊潰了連勝文,接著在2016年1月,小英壓倒性的選上總統。

小英政府上台後,雖然以維持兩岸現狀作為基調,但獨派力量在川普各種因重視台灣戰略地位,而做出的軍售、簽署「台灣旅行法」、「國防授權法案」、美艦進入台灣海峽...等措施的鼓舞下,推動了一連串制憲、正名、甚至主張台灣獨立相關的活動與公投。這些躁進的做法,觸動了一連串兩岸之間對決的賽局。

這些都讓人民覺得小英執政,有可能越過第二條底線。另外在她一些自詡為「進步」的幕僚影響下,推動了偏左的經濟措施,不僅對經濟發展助益不大,而且更加擾民,例如現在連記者、學者都需要打卡上班。

民進黨和柯文哲

獨派的影響力也出現在台北市的選戰,任何人用常識判斷都知道民進黨和柯文哲合則兩利,分則讓丁守中漁翁得利。

但在獨派、深綠名嘴對「兩岸一家親」的攻擊下,小英採取了提名姚文智的策略,這是一個求敗的策略。因為姚文智完全沒有當選的可能,只有分掉柯文哲得票的作用。

雖然柯文哲在兩黨夾殺下,最後仍勉強以3000多票殺出一條血路。但柯粉在全台灣的反撲,讓民進黨失去了部份年輕選民的支持;甚至柯粉與韓粉結合,颳起了「韓流」的旋風。

民主的價值在使整個社會,不容易走極端,而在穩定中求發展,也許某些進步的議題或主張,在人民尚未認清和建立共識時,不易獲得選票支持;但至少不會發生像餓死數千萬人的「大躍進」,或牽連幾億人的「文化大革命」。

本文經作者張榮豐授權轉載自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