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嘴劉駿耀病逝》如何預防胰臟癌?醫師:長期腹痛找不到原因要做「這個檢查」

醫療保健

電視名嘴、資深記者劉駿耀,於12月7日因胰臟癌病逝於三總,享年52歲。劉駿耀以機靈、幽默的談話為人所著稱,還曾出書談減肥心得。他最後一次在螢光幕前曝光時,臉頰已明顯凹陷,大家都以為他是瘦身有成,殊不知其實已被病魔纏身......

胰臟又稱胰腺,經導管進入十二指腸的胰液可消化糖、脂肪和蛋白質,是人體重要的消化液。胰臟分為頭部、體部和尾部3部分,頭部連接十二指腸、中央為體部、末端尖細者為尾部,胰臟細胞主要功能為分泌胰島素、調控血糖,也可分泌消化性酵素,進行醣類、蛋白質、和脂肪的消化作用。

「胰臟癌很難發現、也很難預防,是個滿麻煩的癌症!」成美診所院長、前成大醫院斗六分院內視鏡室及超音波室主任陳炳諴,接受《信傳媒》電話專訪時表示。胰臟癌到底有多可怕?哪些族群要小心?民眾又該如何預防?

賈伯斯、傅達仁都死於胰臟癌...7大危險因子要小心

根據衛福部2017年國人癌症死因統計,胰臟癌排名第八、僅次於胃癌,前蘋果執行長賈伯斯、傅達仁、法國名廚侯布雄、歌王帕華洛帝...也都死於胰臟癌。陳炳諴表示,導致胰臟癌的危險因子包括長期喝酒、抽菸、慢性胰臟炎、膽道結石、自體免疫性胰臟炎、基因(有家族史)及糖尿病,「10個癌症有9個跟抽菸有關,抽菸跟pm2.5一樣會引起全身發炎。」

不過,胰臟癌早期大部分都沒有症狀,腫瘤大到一定的程度才會出現腹痛,甚至於背痛等非專一性的症狀,且胰臟癌的症狀,會依發生的位置而有不同。「胰臟癌每個患者出現的症狀都不太一樣,但胰臟癌患者多數在前期都有長期腹痛痛到背部的情況,再來是出現黃疸。」

約92%的胰臟癌為腺癌,它源自胰外分泌腺體,胰臟癌的發生率在頭部約70%,體部約20%,尾部約10%。胰臟癌發生在頭部時,病患可能會出現黃疸、體重減輕,腹痛和消化不良等症狀,但若病灶發生在體部或尾部,病人可能沒有任何症狀直到腫瘤長得很大時,才會出現腹部疼痛、體重減輕等現象。

陳炳諴也提到,若是大便上面出現一層油也要注意,但有此現象不一定就是胰臟癌,「膽囊切除也可能會出現這樣的症狀,還是要去給醫師檢查更為準確。」

陳炳諴提到,胰臟癌早期大部分都沒有症狀,腫瘤大到一定的程度才會出現腹痛,甚至於背痛等非專一性的症狀,要特別小心。(攝影/陳稚華)

50歲以上男性、糖尿病患者注意!長期腹痛要再做「這個檢查」

陳炳諴也提到,50歲以上的族群就要開始注意胰臟癌,且男性發生的機率大於女性,若長期腹痛都找不到原因,可以跟醫師討論看是否需要做核磁共振。「因為超音波、胃鏡只能照到胰臟頭部,尾部不易偵測到,但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比較可以照到,像賈伯斯就是因為做電腦斷層意外發現胰臟癌。」

據「台灣癌症臨床研究發展基金會」指出,研究發現長期糖尿病患者罹患胰臟癌的機會,也比一般人高出50%以上,而胰臟癌往往是導致糖尿病發生的關鍵因素。在臨床上經常發現,胰臟癌與糖尿病會同時出現在患者身上,約有5%的胰臟癌患者在發現罹患胰臟癌的前2年,就開始出現糖尿病現象。

陳炳諴也指出,美國最大的Mayo Clinic癌症中心Suresh Chari醫師也發現,新診斷糖尿病的病患在年齡超過50歲時,有1%可能性是胰臟癌引起,高於正常人的8倍。

若長期腹痛都找不到原因,可以跟醫師討論看是否需要做核磁共振,才有機會早期診斷出胰臟癌。(圖片來源/buri@pixabay)

5年存活率不到5%...胰臟癌該如何預防?

胰臟癌即為由胰臟細胞生長出來的惡性腫瘤,是一個惡性度極高、預後不佳的癌症,約90%以上的病患無法以手術根除治療,整體而言,5年的存活率低於5%。

陳炳諴表示,胰臟癌早期患者5年存活率僅30-40%,「根據美國資料庫統計,胰臟癌患者5年存活率僅4%,努力30年下來,存活率也只提升到8.5%。」未接受治療的胰臟癌患者若出現黃疸時,平均存活不到半年,可接受手術治療者,平均存活時間約1年,其5年存活率不到5%。

胰臟癌患者經過治療後,仍要持續的追蹤檢查,檢查項目包括抽血、腫瘤指數追蹤、胸部X光、腹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掃瞄等,病患若出現疼痛加劇、黃疸、腹水等,通常表示癌症復發。陳炳諴也表示,胰臟癌非常難預防,但還是可以從生活作息著手預防,「避免抽菸、長期酗酒是一定要做到的,有家族史、糖尿病患者、50歲以上的男性,都要特別注意。」

醫師小檔案_陳炳諴

現任:台南成美診所院長
經歷:糖尿病照護網品質卓越獎醫師、成大醫院斗六分院內視鏡室及超音波室主任、成大醫院斗六分院內科主治醫師、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
專長:胃腸肝膽專科疾病、內科專科疾病、慢性病、三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