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心中的農業改革大計》陳吉仲自問:預算連年增加 為什麼農民收入卻沒有成長?

農業政策

從今年3月開始,台灣農產大爆發,一路從洋蔥、蒜頭,到7月的香蕉、鳳梨、火龍果,再到現在入冬的「台灣菜母」高麗菜,全都因量多而價跌,有人提到是因為氣候異常加劇,但也有人認為是政府的預警系統失靈,農委會整年都被農民、媒體追著打罵。然而,「穀賤傷農、榖貴傷民」,當農民的心在淌血的時候,卻是消費者大快朵頤的好時機,反之亦然。

夾在農民和消費者中間的農委會,究竟該怎麼面對這個矛盾難題?政府的手究竟要不要伸入自由市場,藉由調節價格來讓雙方達成平衡?

這兩個問題在代理主委陳吉仲的腦海裡早已有一套解決辦法,各種圖表、數據在哪一份資料、第幾頁,他都記得清清楚楚,但複雜的結構性問題,顯然很難用三言兩語講得清楚。執政兩年多來,一路被各種網路流言和農村耳語悶著打,他熱切地想講述心中的答案,或許對他而言,最大的敵人就是與時間賽跑。

要「急救錢」還是「競爭力」?

今年許多作物的產量都是有史以來最高,舉香蕉為例,種植面積都差不多,但前年香蕉產量25萬7千公噸,今年生產36萬1千公噸,比前年增加了11萬公噸;鳳梨、紅龍果也是一樣情形。

天氣好,蔬果盛產,價格也因此下跌,農民寄望政府能夠出手幫忙,但是怎麼幫才對?面對這個大哉問,陳吉仲坦言,「農委會絕對有能力對市場進行干預,但這麼做真的是好的嗎?」透過「護盤」,用錢注入自由市場來搶救價格,美其名叫做「產銷調節」,實際上就是政府伸手進入自由市場,拿納稅人的錢進行一場「急救」。

紅字是農委會「調節」各農產品項產銷失衡問題上的經費。(圖片來源/農委會提供)

攤開過往農委會近10年蔬果「產銷調節」經費的執行情形,陳吉仲無奈指出,幾項花費都破億的品項,圖表上紅色數字就是政府注入的納稅錢,如民國97年(西元2008年,扁政府時期)光是花在大蒜就高達近2億,而民國100年(西元2011年,馬政府時期)也是同樣情形。這些都是政府有能力可以「幫助農民」的證明,但是這樣的方法對嗎?

「介入了,短期讓農民受益維持在一個水準,但長期是不會進步的,因為等同是一個沒有市場供需去運作的產業,長期一定後面沒有競爭力。」陳吉仲解釋,這樣的影響頂多只是讓農民知道明年要多種一點,還是少種一點,不知道的是自己的產品有沒有競爭力、未來市場趨勢,「若產銷失調問題,用福利政策的方式解決,那這樣台灣農業就永遠無法進步了。」

花錢就能處理產銷失衡?

「農委會20年前的預算400億,現在是1300億,農委會預算有增加,但農民收入卻沒有跟著這樣的倍數成長?為什麼?」陳吉仲認真地問,氣氛彷彿又回到他還未步入體制內、還是教授的時光。

他循循善誘地解說著,不忌諱點出農委會的問題。「農業收入的成長速度遠比不上政府經費的投入,這樣的問題就在於,政府每一塊錢創造的農民收益有多少?在處理這些問題的時候,就要分成兩個大部分,福利政策要歸福利政策,產業政策要歸產業政策。」

但政府不能也無法總是給所有人一道保護牆,因為躲在這堵高牆後面,沒有風險,就沒有義務與承擔。

「過去好幾年花了好幾億元來處理產銷失衡問題,但只是把結構性問題往後挪。」陳吉仲認為針對產銷失衡,政府得擬定產業政策;而針對產銷失衡受到影響的不管是生產,還是消費者,政府得擬定的是福利政策,兩者若混為一談,就會發生過去政府一直在犯的錯誤,總是花許多「急救錢」,卻疏於把照顧農民與消費者的福利制度完整建構起來。

福利政策》農業四保、在地食材、有機友善耕作

「要解決農民看天吃飯的風險,最好辦法就是保險。」陳吉仲表示,過去兩年農委會推動農民健康保險、農民職災保險、農民產業保險和農民退休制度,「過去30、40年來別人都有職業災害保險,農業沒有。」噴灑農藥中毒、從農時被蛇咬傷、操作機具受傷等「職業災害」,「現在只要每個月付15元,就可以享有4種給付。」而且農保最重要的「人地脫鉤」也建構完成,「這樣很多自己沒有農地,向人租地耕種的青農也可以申請農保了。」

另外還促成國軍、全台3000多所國中小營養午餐用在地食材,不僅新鮮也安全,網路上隨時都能查到當天午餐的食材來源,甚至可溯及產地。此外,有機友善耕作也完成立法,積極鼓勵國內有機農業發展。播下這些基礎福利建設的種子,或許已成陳吉仲面對外界批評時心中最大的支持。

產業政策》預警、就源控管種苗、加工外銷與登記制

「政府應該要對受市場價格高低影響的人給予幫助,而不是動不動想要對市場價格做介入。」陳吉仲語重心長地說,過去花好幾億元處理產銷失衡,只是把結構性問題往後挪,他認為針對產銷失衡,目前有四種做法:包括預警系統傳播、就源控管種苗、促成加工外銷,和採登記制。

透過農會、產銷班、合作社網絡,每10天就更新一次的農產訊息,讓農民隨時可以掌握市場情勢,來調配自己要種什麼作物。陳吉仲也反省,「我們的資訊不是只放在網站上,未來會加強用簡訊發送,才能精準傳遞到一些小農、老農手中。」

此外,陳吉仲表示,農委會雖然沒有法源禁止種苗商的交易自由,但會積極與種苗業者配合,從源頭掌控種苗數量,防止產量失衡。如果產量還是過大,就做加工、外銷。「常聽農民說,因為蔡政府不承認九二共識,所以農產品無法外銷到對岸去,但實際狀況不是這樣。」他攤開數據指出,去年光是鳳梨、釋迦、柑橘類就有9成都輸出中國市場,今年更成功外銷7000噸高麗菜到日本,創下新高紀錄。

今年鳳梨、柑橘類、釋迦輸出到中國的量高達9成。(圖片來源/農委會提供)

「最後要做的就是登記制,」陳吉仲解釋,為了有效控管數量,鼓勵農民將生產資訊,包括農藥種類、用量主動告知政府,「我們會保障有登記的農民一定程度的合理收入,不會讓農民血本無歸。」他嚴肅了起來,說「這時候就不能有其他勢力進來要求農委會也要幫助那些沒有登記的農民。」有登記有保障,沒登記的就沒有,農民要領取這樣的補助,也需要盡登記的義務。

攤開數據後顯示,八大農業縣市的農會存款是連年增加。(圖片來源/農委會提供)

「這些福利政策我們都是用最快速度做出來,但是農民還是會有很多意見,我們也自我檢討施政不到位的地方;另外還有一個很主要的原因就是許多資訊被不實扭曲、導致不滿的情緒被放大。」雖然數據顯示農民收入連年增加,但農民不買單,農委會就只能更加努力爭取農民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