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森林鐵道》百年鐵道珍寶 串起高山與平地的溫暖旅程

觀光旅遊

阿里山林業鐵路(森林鐵道)自1912年通車,串連整個嘉義市與阿里山的經濟走廊、帶動沿線聚落人文發展,代表臺灣林業史的縮影。現今阿里山林鐵不再只是交通運輸工具,更是重要的觀光與文化資產,已被政府登錄為文化景觀。

今年7月,林務局將阿里山林業鐵路業務從台鐵收回自營,並成立「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專責掌理阿里山林業鐵路維運及其相關林業文化資產之保存與活化,將阿里山林鐵從單純交通觀光,更進一步定位為國家重要文化資產的身分,蟄伏百年,迎來蛻變。

百年前打造,孕育台灣林業經濟

由於阿里山林業鐵路過去是委託台鐵經營,林務局成立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後,從台鐵收回自營。但因林務局本身對鐵路運營經驗不足,加上林鐵和台鐵性質有很大差異,因此林務局希望透過國際鐵道交流,借鏡經營管理、維護技術及行銷推廣,以期有助於林鐵及其林業文化底蘊保存。

尤其更是在窄軌火車中的翹楚,全長達71.9公里,共通過48個隧道,從海拔30公尺的平地爬坡到海拔2451公尺的高度,為東亞第一高山鐵道。

在世界鐵道迷眼中,台灣的阿里山森林鐵道的鐵道工法及蟄伏地勢,足以列為世界級的鐵道工法,在一百多年前,阿里山森林鐵道已展現出領先世界的高山鐵路工法技術,尤其更是在窄軌火車中的翹楚,全長達71.9公里,共通過48個隧道,從海拔30公尺的平地爬坡到海拔2451公尺的高度,瞬間最大坡度也在全球高山鐵路中排第二名。

雖然全球都有高山鐵路,但真正能在100公里內爬坡落差超過2千公尺的鐵道寥寥可數,因此也讓阿里山鐵道與奧地利、瑞士、印度等高山鐵道齊名,裡面也只有印度的寇卡西姆拉鐵道與阿里山鐵道一樣屬於窄軌。

工法卓越超群,齊名世界級森林鐵道

針對山勢地形所設計的路線更是高山鐵道展現技法的關鍵,例如因山形急峻,路線無法直線提升,因此為遷就地形,在獨立山一段長約5公里,須環繞三週如螺線形盤旋至山頂。當迴旋上山時,在車上可三度看到忽左忽右的樟腦寮車站仍在山下,然後再以「8」字型離開獨立山,也將海拔高度從樟腦寮站的543公尺拉高到741公尺,離開獨立山後直到1403公尺高的奮起湖站,鐵道海拔高度再拉高了近700公尺。

阿里山森林鐵道歷史超過100年,蘊藏深厚的林業文化與台灣精神。(攝影/ 鄭國強)

阿里山森林鐵道是東亞唯一爬山鐵道,也因此阿里山森林鐵道成為各國高山鐵度締結姐妹鐵道的最佳對象,民國75年首次與日本大井川鐵道締結姊妹鐵道,到今天已有九條姊妹鐵道,包括日本(大井川鐵道、黑部峽谷鐵道)、瑞士(馬特洪哥塔鐵道、高納葛拉特鐵道)、印度(大吉嶺喜馬拉雅鐵道、尼吉里登山鐵道、寇卡西姆拉鐵道)及英國的威爾普可蘭菲爾鐵道、斯洛伐克切尼赫榮鐵路。

樟腦寮站海拔五百多公尺高,從這裡往上開到奮起湖將近要通過30個隧道。(攝影/ 鄭國強)

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成立後,陸續推出開行蒸汽火車配合木造車廂主題列車。在七夕首航的「伴著林鐵去旅行—珍愛之旅」,融合林業鐵路及各場站特色,更添加許多浪漫元素,讓情侶旅客不用說出口也能低調表達愛意,再結合檜意森活村的音樂表演,讓旅客一同見證百年的林業鐵路、社區活力、生態、文化、音樂之旅。 

慢活快意小火車,細細品嘗阿里山

「伴著林鐵去旅行—珍愛之旅」,活動獲得許多民眾熱烈應後,林鐵處乘勝追擊,又推出了歲末主打行程「林鐵停看聽」,邀請攝影能手及野地錄音師定點帶領乘客重啟視覺與聽覺的敏感度,並由在地咖啡達人分享手沖咖啡技巧。希望能讓乘客在這個倍速世代,感受「停留與緩慢」之美,重新建構身心與自然的連結。

林鐵處乘勝追擊,又推出了歲末主打行程「林鐵停看聽」,主打小站慢遊,將帶領民眾前往竹崎站、樟腦寮站、水社寮站,中停奮起湖站用餐。(攝影/ 鄭國強)

這次的主題列車行程,主打小站慢遊,將帶領民眾前往竹崎站、樟腦寮站、水社寮站,中停奮起湖站用餐,並帶領民眾觀賞阿里山號1車次列車廻繞獨立山3圈登上山頂,親見世界登山鐵路五大工法之一的「螺旋形路線」。主打星則是在海拔1,186公尺的水社寮站,讓民眾在這位居山野的璞玉小站,觀賞特色獨具「Ω」型(馬蹄型)彎道,體驗秋冬雲霧的平和寧靜,氛圍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