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生活忙得喘不過氣... 你有多久沒回家陪陪家人了?

書摘

作者簡介

芭芭拉.布萊許Barbara Bleisch

哲學家、節目主持人、作家、出版者、自由記者。
蘇黎世大學哲學博士。
自二〇一〇年起在瑞士SRF1主持談話節目《哲學的偉大時刻》。
擔任過新蘇黎世報記者,為《哲學雜誌》寫專欄。
國際發展倫理協會(IDEA)、德國分析哲學學會(GAP)、女性哲學協會(SWIP)的成員。

譯者簡介

彭意梅

德國艾希戴特-因哥爾斯塔特天主教大學(KU Eichstätt-Ingolstadt)教育學博士。現居慕尼黑,從事華語文教學工作及中德文翻譯。喜愛旅行、登山、接近大自然。譯有《救命療法生酮飲食》、《失智可以預防,更可以治癒》(合譯)、《北韓,下一步?!》(合譯)、《我與內心團隊的溝通心理學》。

你們可以分道揚鑣,不受另一方的要求約束。無論用什麼形式,這是留在一起的好條件。
——盧迪格.彼特納(Rüdiger Bittner)

二〇一五年冬天,連鎖超市埃德卡(Edeka)發布的廣告引起全世界關注。這部短片的名字是「回家」(#heimkommen),短短幾星期內在YouTube的點閱率就超過四千三百萬。法國、奧地利、澳洲和美國的報紙紛紛撰文討論。這部短片敘述一位富有獨身的祖父,年復一年被兒女和孫子爽約,單獨過聖誕節。為了不讓今年十二月又一人孤單地坐在聖誕樹下,他開了一個令人心裡發毛的玩笑:把自己的訃聞寄給孩子。

當一家人從全世界各地趕來參加葬禮的時候,卻在裝飾熱鬧的房間裡撞見原本以為去世的父親:「要不然我該如何把你們全部聚在一起?」接下來是寬慰的眼淚,真心的擁抱,和一桌在輕鬆熟悉氣氛下享用的耶誕大餐。

家庭意味著很大的幸福和團結支持的力量

廣告雖然媚俗,但是很感人。不僅是因為故事編排精采,尤其是因為我們內心深處大都眷戀親密的家庭聚會,思念那不拘束、理所當然的真誠。只有在長期關係中才可能有這種真誠。所有的幸福家庭都這般相似,如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著名的開頭中註解:「所有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每個不幸的家庭都有自己不幸的方式。」耶誕節,完美的家庭慶典,這個季節特別容易讓人嚮往家庭幸福。我們希望能理所當然地被一個圈子接受,圈子裡都是熟識的人,不需要偽裝;我們已經彼此擁有,不需要被征服。

這隻超市短片顯示,真正的「回家」不侷限在找到成長之地,回家的本質是回到我們很早以前就存在的關係中。廣告的歌詞很貼切:「我以為家只是幾道熟悉的牆,但事實是,沒有你的家沒有意義。」家和故鄉不是只有熟悉的四面牆,還具備了家庭關係。影片結尾用雙重方式演示,滿是自己所愛的人的房子有多大的重要性與散發力,一直會是你溫暖的窩:老先生不再一個人慶祝耶誕節,自己的孩子、孩子的孩子圍繞著他。另一方面,只能用技巧聚在一起的一家人不再為父親悲傷。畫面呈現一個歡樂的大家庭,家人彼此珍惜、瞭解,所有的人都感覺到幸福。

所以家庭意味著很大的幸福和團結支持的力量,每個人都樂於回去給予安全感的家。但是本書的出發點是,家庭不必然是,也不是任何時候都能理解和保護我們的地方。一般來說每個人都「有」家,不必費力,家就是存在。但是對有些人來說,他們曾經擁有的家代表冷漠、痛苦和不被瞭解,那裡沒有溫暖和安全感。有時候這種負面印象從小就開始,有時候在成年以後才產生,也有可能是階段性的。可以肯定的是,不是所有家庭都是幸福家庭。遇到難關時,只有極少數家庭能夠完全沒有危機,家人也沒有彼此疏遠地度過。

家庭幸福會受內在和關係內部影響

家庭能否長期幸福受到很多因素影響。其中有外在和內在因素,很多因素我們已經在書裡談過:父母經濟狀況不佳,連自己的需求都無法滿足,又能如何適當照料孩子?父母被孩子的疾病或是社會問題壓得喘不過氣來,該如何找到力量,讓自己一直保有耐心與愛心?若是外在因素危害到家庭幸福,國家和市民社會至少可以給予支持以減輕負擔,可是當事人常常覺得自己負擔過重,孤立無援。

這不僅適用於教育工作過重的父母,也適用於要照顧自己的家庭與工作,還要照顧年邁父母的成年子女。思考親子關係可以讓我們知道,我們所有人在這層特殊關係裡有多脆弱,不斷在關係裡看見失去、過重的負擔、罪惡感。所以我們要把各年齡層有特別問題的家人(生病的孩子,誤入歧途的青少年,失智的父母,臨終的親屬,生病需要看護的孫子)當作整體社會更需要關切的事,給予支持,讓他們可以體會到家不是一個負擔,而是一個有安全感的地方。

但是家庭的幸福絕對不是只由外界創造,極高程度還受到內在、關係內部的因素影響,以及家庭成員看待彼此的方式。我在這本書裡特別研究關係內部的因素。家庭成員的相處對日後關係影響很大,尤其是童年時期,因為孩童極依賴他們的關係人,而且不能保護自己不受到羞辱、忽略,或嚴厲的管教。家庭成員的相處也會影響父母與子女地位平等的階段,父母有時候不能接受兒子或女兒現在很自由,過自己的生活,卻罔顧他們的期望。

多體諒家人

這時候就不免會產生摩擦、危機、裂痕。撇開這些因素不談,家庭幸福也有點是命定的:我不能自己挑選同在這個小窩裡的人,也不會知道相處會不會和諧,能不能彼此配合。因為家庭是隨機組成的命運團體,不是選擇性的親屬關係,可以尋找志同道合的人,自願拉近彼此的關係。我們從小就有家庭,我們湊巧進入這個人際圈,必須彼此妥協。煩人的兄弟,頑固的父親,自憐自艾的母親,也許還有寬厚的祖母,親愛的姊妹,打心底佩服的叔叔,也都屬於我們的家庭。

儘管是出於命運安排,父母有可能無法勝任任務,或是外在環境會破壞家庭幸福,家庭還是可能幸福美滿。在很多例子中都可以證明,原生家庭可以是隨時都可以回去的溫暖小窩。即使如此,家人的希望、需求和期待還是可能出現分歧。這時候他們會問自己:要多體諒家人,為他們做多少犧牲,該表達多少忠誠與責任感。埃德卡的廣告中也提出這個議題:片頭孩子在答錄機裡留言給父親,他們今年很可惜也不能回去慶祝;他們的惋惜,我們完全能接受。

他們顯然被工作要求、孩子的需要包夾得喘不過氣來,也許他們渴望待在家裡,不想遠行。然而片中的孩子跟父親的關係很好,所以他們也可能受到良心折磨,問自己:我可以又讓老爸一個人過聖誕節嗎?我是不是應該常常拜訪他,或者舉家搬到他家附近?這些問題表示,這不是一個「壞」家庭,每個私人關係裡都會有這樣的問題,特別是家庭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