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頻道才能振興台語文化?內容為王時代其實這件事更重要

文化政策

今年8月底行政院為落實文化平權,拍板定案預計2019年中公視台語頻道將可以正式開播,不過,17日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審查文化部預算時,藍綠立委激烈爭辯40分鐘後,已編列的4億元專案預算最終遭擱置,讓台語頻道的開播時程出現變數。

面對過程中委員的爭辯,文化部部長鄭麗君則強調,雖然不是有台語頻道就可以百分百振興台語,但文化是用加法來發展的,為落實文化平權,身為部長,不能眼見政府支持客台與原民台的成立,卻不支持台語頻道的設置。

無黨團結聯盟的原住民立委高金素梅在會議中大力反對此預算,他表示,台灣這塊土地仍有很多語言瀕臨危機,而平埔族語言面臨滅絕的情況更險峻,且原民台僅1台就要輪播16族語言。高金素梅認為,應該回歸公共電視既有架構,寧可編更多預算做優質台語節目,不應再成立一個新頻道,花那麼多人事費。

公媒經營狀況很辛苦!

文化部今年9月提出的《公共媒體法》修法草案有意將公視、華視、客家電視台,以及原本預計明開播的台語頻道,都列入公媒的族群頻道之一,而文化部的新聞稿也指出現行的公視基金會、中央通訊社與中央廣播電台,確實有預算不足且仰賴主管機關每年編列預算的困境,需透過此《公媒法》修法,讓公共媒體能夠擁有自主且穩定的預算來源,以保障公共媒體的公共性和獨立性,也就是說若再加上台語頻道勢必將加重財政負擔。

首先從公視來看,公視的經費來源主要為政府每年依《公共電視法》每年編列9億元的預算,與企業及個人捐款,能使用的經費相較於英國公共電視《BBC》2030億元與日本公共電視《NHK》2006億元,相差勝遠,而其中的關鍵在於英國與日本的公共電視台有向人民收費,《BBC》每年每個收視戶年繳147英鎊(約新台幣5,940元),《NHK》則每年每個收視戶年繳15,1260 日圓(約新台幣41,060元)。

原民會大量使用承攬員工節錢惹爭議

而現行公廣集團旗下華視與客家台情況似乎也不太理想。其中華視更面臨經營困難,不僅今年8月因為企業工會及部分員工抗議華視裁員而躍上媒體版面,截至2017年年底為止,華視多年來負債額已經超過48億元;客家台則由客委會每年編列4億元左右的預算,但也遭今年在金鐘獎風光奪下5項大獎《台北歌手》導演樓一安怒嗆「不要當壓榨影視圈的幕後藏鏡人」。

另外,2014年脫離公廣集團的原民台,由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接手經營,為了節省人事預算,一名廣播部製作人病倒後,被爆出原民台大量使用承攬員工,工作內容與正職相同卻無法獲得應有的保障,且原民會因為握有原民台預算權,連原民台記者所作的內容也都會被原民會關心。

高金:寧可編更多預算做優質台語節目!

可見,在公部門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要經營這個多公共頻道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再加上隨著民眾收視習慣的改變,年輕人越來越不喜歡看電視,反倒是YouTube等影片分享網站在年輕人間的黏著度正在逐年提升,以2017年為例,台灣觀看YouTube的時數就較2016年成長41%,屆時台語頻道成立後,會有多人乖乖坐在電視機前收看?其實是可以打上一個大問號。

同樣的,為推動2030雙語國家政策,國發會也想要推動設立全英語電視台,不如反觀以教學英文為主的YouTube「阿滴英文」頻道,累積至今超過195萬訂閱,而學日語的「Ryuuu TV / 學日文看日本」YouTube頻道也有超過133萬訂閱的好成績。

收看管道不是問題,如何抓住眼球才是關鍵

然而,網紅蔡阿嘎製作的「蔡阿嘎的台語教學」系列影片累積至今也有74萬3723次的觀看次數,數位時代來臨,或許某種程度上代表著,收看的平台或是管道已經不再是個問題,在海量訊息中,如何有好的內容抓助閱聽眾的眼球才是關鍵,而這也呼應了高金素梅認為的「寧可編更多預算做優質台語節目。」

回到這次的預算審查,文化部以文化平權的立場認為,要先有台語頻道才能接著保障其他族群語言,而反對立委認為節目內容優先於頻道,雙方各有各的論點,但從上述資料可以知道,台語頻道未來將面臨的不只是有沒有有效保存台語文化,更嚴峻的經營問題更在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