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同理心、反社會行為 是壞孩子還是受創兒?

書摘

作者簡介

布魯斯.D.培理(Bruce D. Perry)

醫學博士,為兒童創傷學院(位於德州休士頓的非營利組織)資深研究員,也是芝加哥西北大學芬伯格醫學院的兼任教授,發表過二百多篇期刊文章,並獲得許多專業獎項。他也曾擔任許多涉及兒童創傷之重大案件的顧問和專家證人,包括:哥倫拜爾高中校園大屠殺、奧克拉荷馬市爆炸案、韋科鎮大衛教派屠殺案……等等。

培理博士的臨床研究和實踐側重於兒童、青少年和成人創傷的長期影響,尤其是兒童心理健康和神經科學,希望讓更多人重視:創傷事件如何改變孩子們的大腦,並影響其人格和身心發展。

瑪亞.薩拉維茲(Maia Szalavitz)

為獲獎無數的神經科學記者。她與培理博士另外也共同寫作《為愛而生》一書。其他個人著作包含《堅不可摧的大腦》,以及《不計一切代價》。

經營受虐與創傷兒童治療診所的風險之一是生意絡繹不絕:如果你替這些孩子看病看出名聲,將會無可避免地有源源不絕的病患來求診,讓你應接不暇。你很難增加人力與服務,同時又維持孩子需要的高品質、一對一與長時間的照顧。因此,我們的醫療團隊最後決定專注在研究與訓練上,盡可能為多數的孩子提供最好的照護。

診所的教育訓練針對所有與受虐兒童一同生活和工作的成人,其中包含了精神科醫師、決策者、警察與父母。同時,我們持續與國內多家服務機構合作,提供臨床治療,然而在一九九八年的當時,這些工作大多在我們位於休士頓的診所進行。
六歲大的詹姆斯是我們的病患之一,但我們對他的任務不是治療,而是由我來針對他的複雜情況提供專業意見。詹姆斯讓我學到了許多關於勇氣與決心的智慧,提醒我聆聽、關心孩子們有多麼重要。

受創兒童缺乏同理心、無法與他人建立關係

詹姆斯是法官轉介來我們診所的病患。之前,法官參考了許多不同的治療意見,希望我們能協助釐清詹姆斯的問題。一所兒童法律促進機構擔心他之可能遭到養父母的虐待,然而,無數的醫師與兒童保護服務處都認為,他太會惹麻煩,因此養父母不得不將他送走。學校的老師表示,看過他身上有瘀青和抓痕。詹姆斯未滿週歲前被一對夫妻收養,他們生了一個孩子,在詹姆斯之前已經收養了三個小孩。詹姆斯在這些孩子當中排行第二。我們遇見他的時候,他們家最年長的孩子八歲大,最小的女兒還是嬰兒。

根據養母梅兒的敘述,詹姆斯無可救藥、難以管教。他經常逃家,曾經跳車、自殺,還在床上尿尿。到了六歲,他已經住院過好多次,其中有次還是因為從二樓陽臺跳下來而受傷。他常常說謊,尤其是關於養父母的事情,也總是與他們唱反調。他有服用抗憂鬱劑與其他控制衝動與注意力的藥物,他看過無數個醫師、精神科醫師、心理諮商師與社工。

養母說,她實在管不動他,因此假借鄰居之名連絡兒童保護服務處,表示她很擔心孩子的母親無法管教,以及孩子可能會傷害自己和兄弟姊妹。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是:詹姆斯因為服用過量藥物而進了加護病房,當時的情況十分危急,他們還出動直升機將他送到醫院緊急治療。現在,養母將他送到住院治療中心,讓自己暫時鬆了一口氣。接下來就等法官決定怎麼做。

兒童保護服務處的調查人員與幾名醫師評估認為,詹姆斯患有反應性依附障礙,這種疾病常見於幼年受到嚴重忽視與/或創傷的兒童,殺了兩名少女的利昂可能也患有這種疾病。其主要病徵是缺乏同理心、無法與他人建立關係,還經常做出操縱別人與反社會的行為。

會與陌生人異常親近

如果嬰兒缺乏照顧者的安撫、擁抱及其他肢體與情感上的關愛,便可能會得到反應性依附障礙,他們大腦中掌管建立人際關係與解讀社交線索的區域未能妥善發展,因而在有缺陷的關係神經生物機制下長大,無法從健康的人際互動中感受到喜悅。

反應性依附障礙的症狀包含「發育遲緩」與成長不良,如同前面提過的蘿拉。這種病症通常會發生在蘿拉的母親維吉妮亞這種個案身上,她每六個月就換一個寄養家庭,因此小時候未能與主要的照顧者建立長期的依附關係。在孤兒院等機構長大的小孩也有患病的風險,像是賈斯汀與康納。

許多患有反應性依附障礙的兒童除了對認識的人冷漠之外,也會與陌生人異常親近:他們從出生之後都沒有機會與父母或照顧者建立主要、長期的關係,因此別人在他們眼中沒有任何差別。雖然如此,他們做出這些無差別的親近行為,並不是真的想與他人建立關係,正確來說應該是種「順從」的行為,讓握有主導權的大人知道,他們會服從,而且不具備威脅性。有反應性依附障礙的兒童學會利用親近的行為來化解大人的潛在威脅性,但他們接近大人的方式並不像是要建立持久的感情。

幸好,反應性依附障礙並不常見。然而遺憾地,許多父母與心理治療工作者替廣泛的不當行為都貼上這個標籤,尤其是對於被人收養或待在寄養家庭的兒童。嚴重殘害了德州吉爾默兒童的「擁抱治療」等治療方式,被大家誤傳為反應性依附障礙的「解藥」,如同其他牽涉情緒攻擊與嚴格紀律的強迫性與可能遭到濫用的治療方法,例如,詹姆斯的醫師建議他的母親,他失控的時候,可以把他鎖在衣櫃裡。

這位醫師與梅兒對詹姆斯行為的描述,似乎符合診斷,但是,詹姆斯的病史還有一些明顯奇怪的地方。他在醫院或住院治療中心時,行為表現良好,並未嘗試逃走或威脅著要自殺;在學校裡,除了輕微攻擊其他男孩,也沒有像母親抱怨的那樣失控與無惡不做。

還有一點:他的養父母行為並不尋常。例如,我們明確告知他們不用陪詹姆斯來看診時,他們還是會出現;有次,他的養父來的時候帶了禮物要給詹姆斯,在診療室外面等了好幾個小時。我們的一位醫師與詹姆斯的養母面談時,她似乎只在意自己與自己的問題,一再表現出與詹姆斯分開的難受,卻不關心他的治療情況。

和這些孩子互動會覺得空虛...

我一見到詹姆斯,就喜歡上這個孩子。以他的年齡來說,他的個子有點嬌小,留著一頭捲曲的金髮,他的外表可愛、舉止合宜,說話會看著人的眼睛與微笑。事實上,我們在一起的時候,他時常大笑與開玩笑,似乎很喜歡我的陪伴。在我們的跨科別治療小組中,他的主治醫生史蒂芬妮也和我有同感

經過四次的面談後,我們覺得已經有足夠的資訊可供評估,決定請他暫時不用來看診。

我們的診所會召開員工會議以協調與討論病童的照護事宜,每個參與治療的醫生都會出席,一起分配治療工作。我們會仔細討論每個人與病童的互動,以及他們對病童的印象。

討論到詹姆斯的時候,史蒂芬妮有點激動,因為她喜歡這個孩子,想到之後不會再繼續治療他,就覺得難過。我看到她難過到眼淚幾乎奪眶而出,對於詹姆斯的看法也改變了。

如果一個孩子患有反應性依附障礙,缺乏和他人的連結與依附關係不足的經驗會互相影響。這是人類交往關係的交互神經生物機制──由「鏡像神經元」所創造。因此,這種孩子很難相處,他們對別人不感興趣、沒有同理心,因而不討人喜歡,與他們互動會讓人覺得空虛,而不會認為他們可愛。假如詹姆斯患有反應性依附障礙,史蒂芬妮不應該會感到如此難受,因為她沒有什麼關係上的接觸好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