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資中位數年年增加 「夢幻數字」背後藏大隱憂

薪資

今年26歲的小庭,從大學畢業後就進入政府機關從事行政工作,但由於是約聘人員,到現在工作三年多,僅調過一次薪水,目前月入23K,光是每個月支付交通費、伙食費就吃掉一半,有時還得負擔弟弟的生活花費,常常繳完保險,薪水就已見底,讓她不禁大嘆,「在台北生活,薪水真的不夠用!」

其實薪水透支的案例不光是出現在小庭身上,就連她周遭年紀相仿的朋友圈,月收入了不起也只有25~26K,如果要提升薪資條件,就只能趁著下班或是假日休假兼差、打工,才能勉強維持生計,逐步陷入「窮忙族」的窘境。

薪資漲幅跟不上物價,實質薪資倒退17年

根據主計總處公布最新的工業及服務業薪資統計,10月份全體受僱員工每人每月平均總薪資(加計獎金及加班費等非經常性薪資後)為4萬5632元;但若扣除物價影響,1~10月實質月薪平均為3萬8148元,還比2001年的3萬8311元來的低。

再者,主計總處日前公布的2017年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全年總薪資,其中,包含了經常性及獎金等非經常性薪資,中位數約47萬元,這個數字指的是,全台有一半的受雇員工年薪落在47萬以下,等於每個月薪資低於3.9萬元。

主計總處公布近年全台受僱員工全年總薪資資料,自2012~2017年中位數與平均數差距分別為11.1萬、11.0萬、11.9萬、12.4萬、12.4萬、13.0萬,差距逐步攀升。

中位數年年增加,民眾口袋變深了嗎?

從官方提供數據來看,2012年全台受僱員工全年總薪資中位數為43.6萬元,隨後一路走揚,2017年中位數來到47萬元,照道理來說,民眾應該有感於口袋變深了才對,但答案恐怕並不盡然。

歸咎其原因,可能在於民生物價,台經院助理研究員方俊德說,「從台灣整體物價指數來看,確實平穩,可是你問民眾,他一定覺得物價漲很多…因為民生用品價格確實有漲,而民眾每天接觸到的就是這些菜價、飲料價,可是民眾不會想到,比如說電視,跟十年前價格相比,它反而是下滑的。」

所得分配不均擴大,有錢人更有錢

除了薪資中位數呈現年年增加,值得注意的是,中位數與平均數差距也逐漸增加,一般來說,中位數與平均數差距越小,表示所得分配越平均;相反,若差距越大,表示所得分配越不平均。

觀察主計總處所公布的資料,自2012~2017年中位數與平均數差距從11.1萬、11.0萬、11.9萬、12.4萬、12.4萬、13.0萬,差距逐步攀升。

且該數據僅計算本薪、加班費、按月津貼、年終獎金等,不含個人其他來源所得,例如股息、兼職或租賃等所得,如果把這些「額外」的所得加進來,所得分配恐怕只會更加嚴重,造成「有錢人更有錢」,多數人的口袋還是沒有變深。

方俊德則分析,這個現象導致社會上出現「薪貧族」,不但工時長而且「月光」,每個月已沒有多餘的錢足夠累積自己的資本,甚至從年輕開始到中年都可能面臨薪貧,反之,對於薪資能力較高的人,就有額外投資的本錢,兩者差距恐怕將越差越大。

2017年各十分位數與2012年相比,成長率曲線呈現「U」型趨勢,也就是說,位於高、低兩端的受僱員工薪資成長較快,其餘則相對較緩。(圖片來源/翻攝自主計總處資料)

高、低薪兩端薪資成長「呈U型」,學者戳破真相

所謂的十等分位是將所有受僱員工薪資由低排序到高後,按人數等分為10組,各組間的分界點即為十等分位數,而第1十分位數指的是,薪資排序最低的10%,以此類推。

有趣的是,主計總處將2017年各十分位數與2012年相比,第1十分位數5年間增加13.48%、第9十分位數也增加9.76%,成長率曲線呈現「U」型趨勢,也就是說,位於高、低兩端的受僱員工薪資成長較快,其餘則相對較緩。 

但該數據似乎跟一般民眾所認為的低薪凍漲有所牴觸,方俊德指出,低薪族群之所以成長幅度較快,僅源自於「基本工資」的調漲。攤開近幾年的基本工資的調整情況,2012年基本工資為1萬8780元,到了2017年基本工資已到了2萬2000元,成長幅度約17%,「並不是因為低技術工作者的生產力增加,其實只不過是因為政府調整了基本工資,導致該族群的薪資成長比較快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