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格格發財筆記》蘋果落難 郭台銘的鴻海集團還能自救嗎?

資本市場

歡迎來到一隻手機連結全世界的時代。

手機,不只讓你看全世界的新聞、電影、聽音樂、聊天傳八卦、玩遊戲,更重要的,還和你的荷包緊緊相連,別說你不買股票不受影響,你我存在保險公司、政府的退休基金,全部都被捲進來。

新春開盤後第二天,1月3日蘋果公司傳來壞消息,執行長庫克致信投資人,說因為智慧型手機和其它設備在中國市場銷售意外放緩,預計截至2018年12月29日這一季(2019財年第一季)預期營收為840億美元,比之前蘋果的官方指引890-930億美元要減少5.6%~9.6%。

蘋果股價殺盤,金融市場被投入深水炸彈

消息一出,金融市場大震盪,蘋果在美股盤後股價大跌8%,股價下探146美元,創下一年半以來最低價,也讓蘋果總市值跌破7000億美元大關,較高點下殺37%。蘋果股價殺盤,馬上在金融市場投入深水炸彈,包括標準普爾及納斯達克ETF下跌。

連鎖效應不止於股市,避險心態更使得資金流向美債、日圓,由於當時匯市交易清淡,看到消息又急於動作的投資人,加上一堆程式交易、預設停利停損的機器人交易單,大量買盤衝向日圓,導致美元兌日圓「閃崩」,幾秒之內匯價來到104.87,下殺4%,創2009年以來的最大跌幅。

蘋果效應當然打擊到台股,台積電是台股加權指數第一大權值股,占指數21.2%,蘋果占台積電營收約20%;鴻海是第二大權值股,占指數4.21%,蘋果占鴻海業績約45%;大立光是第十大權值股,占指數1.68%,蘋果貢獻業績約40%。

郭董的承諾像天邊的彩虹

蘋果影響的三大權值股中,政府基金著墨最多的是台積電,2018年法人(主要是外資)大賣約860億元,但台積電還原息值後全年還小漲1.84%,對抗外資的主力買盤來自於政府退休基金,既可護盤拉指數,長抱不至吃大虧。

令人擔心的是鴻海,法人去年狂賣1025億元,還原權值股價下跌37.23%,而鴻海是散戶最愛,信心的來源就是董事長郭台銘,他講話淺顯易懂,讓人印象深刻,很像政治人物在喊口號,但是最近幾年很少做到。例如去年6月股東會還喊出「5年內不退休,承諾股價200元不變」,而蘋果1月3日下修財測後,鴻海股價應聲跌破70元,郭董的承諾愈來愈像是天邊的彩虹。

鴻海是蘋果最重要的硬體供應商,蘋果營收下滑主要是硬體產品賣不好,鴻海首當其衝,更嚴重的是,幾年來集團採用「自力更生」策略,能切割的子公司不斷上市,自己籌資,這不是好現象。

鴻海集團轉投資幾十家,上市的就有二十多家,大客戶是蘋果,從組裝到大小零組件,分布到不同的公司,問題是,這些公司的營業額怎麼分配?獲利如何分配?蘋果的訂單一來,各家子公司賣零組件、賣模組、賣設備給組裝廠,營業額算了幾次搞不清楚,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每家公司又各別上市,只見新上市的公司水噹噹,沒多久就跌回來;老牌公司人老珠黃,疲憊不堪,這投資價值又要怎麼算呢?

鴻海和蘋果的差別

鴻海和大客戶蘋果最大的不同在於,蘋果就是一家公司,就算這二年硬體業績不好,幾年下來消費者還是要換手機,蘋果一定做得到生意,賣遊戲、賣音樂、賣app、賣icloud的錢也一定賺得到;但是到了景氣回來的那一天,投資人大概猜不到這業績是在台灣的鴻海?中國掛牌的工業富聯?或是那二十幾家子公司?還是更年輕幼齒、現在還叫不出名字的的新上市公司?

蘋果這次落難,主要原因是產品難再吸引客人、背景則是景氣不明,消費者不想買新硬體。蘋果的業績如果有機會復興,不外乎硬體換機潮回來、新產品吸引人、推出5G手機等。結論是:蘋果好,鴻海可能會好一點;蘋果差,鴻海沒有機會。

這就代表鴻海沒辦法自救,唯一的策略就是儘量切割子公司,讓他們自己救自己,母公司只能賣股票拿回現金(鴻海2018年前3季營業現金淨流出1100億元、2017年淨流出393億元,代表本業現金流淨流出,不是好事)。最新的進度是:日本上市的夏普傳出要分拆半導體事業。

但是不要忘了,去年第三季前後,蘋果市值衝破兆美元,投資人競相追捧時,鴻海忙著工業富聯A股上市,母公司還減資二成,股價沒有起色。更讓人擔心的是,鴻海集團旗下公司的股價幾乎都重跌,台灣上市的鴻海、群創、鴻準、GIS、亞太、樺漢、京鼎、廣宇、訊芯都大跌。

鴻海的轉機主要靠蘋果

海外掛牌公司也是滿江紅,A股工業富聯已跌破發行價、深圳掛牌的鵬鼎低檔盤整;港股富智康跌破1港元、鴻騰精密在IPO價格掙扎;日本上市的夏普,2017年3月漲到4700日圓,如今剩下1102日圓,大跌77%。

簡單下個結論,這回蘋果落難,連累金融市場及供應鏈。蘋果自救的機會在於產品創新及景氣回升;鴻海的轉機主要靠蘋果,但眼前還要應付中美貿易戰,遷廠印度,集團在中、美加碼投資等,這都需要時間和金錢。現階段投資標的不好找,花格格建議大家,最起碼不要賠錢,第一守則是:不要碰最弱勢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