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傳承——黃澄澄的 龍之橘

農業經濟

柑橘是農曆新年必備的水果,不管是供桌祭品,或是拜年辦手禮,一籃黃澄亮麗的橘子,帶來陽光般的溫暖、清新的香氣,象徵大吉大利,是最佳的新年祝福。除了視覺味覺享受,橘子還能激發創作靈感。當大文豪海明威遇上寫作瓶頸,他將橘子皮的汁擠出滴在火焰上,發出霹啪聲響,並安慰自己說:「別擔心,你一直都有在寫,現在也會寫得出來。」因此突破困難,完成許多文學名著。

台灣可謂橘子的寶島,柑橘果樹分佈廣、產量高、產值大。種植最多為椪柑、茂谷柑、桶柑(草山柑)與海梨柑,形狀大小不同,酸甜比及口感各不相同。近年來,陽明山特有的草山柑栽培面積減少,即將消失。為讓民眾重溫古早風味,中興大學與陽明山農民合作復育草山柑,保存在地獨特品種。過年前,橘子樹上果實累累,即將採收,我們來到柑橘主要產區—台中東勢黃草崗,拜訪種柑橘第四代的趙令龍與兒子趙士宇。一○一年已經七十一歲的趙令龍,在雨中撐傘迎接我們,精神抖擻、腳步輕快,絲毫不見傴僂模樣。

趙令龍的曾祖父原本是挖金礦工人,後來遷移到黃草崗,轉而務農,遂而安居下來,世代傳承已有百餘年。趙令龍傳承祖先果園,從十七歲開始種水稻、種香蕉、種柑橘,也同時開貨車、做黑手,拉拔四個子女長大有成。「這裡什麼時候開始種柑橘?」趙令龍回憶過往,回答,「阿公時代已有種椪柑,當年的老欉還留在園子裡。」如今,兩甲多的果園中種滿了椪柑、茂谷柑與桶柑,每到年底,綠皮轉橙黃,累累的金黃果實密佈於山坡上。此處海拔高度約三百七十五米,鄰近有大安溪、大甲溪河川的滋潤,水分充足,海風沿著河床送來徐徐溼氣,日夜溫差大,氣候地理條件適宜柑橘生長。

趙令龍務農超過五十年,應是退休享福之時,果園卻無人接手。五年前,最小的兒子趙士宇決定回來幫忙,讓父母鬆了一口氣。趙士宇,六十六年次,東勢高工電機科畢業後從事電視機維修。因為一次父親隨口問:「要回來接手嗎?」讓他重新思考人生規劃,決定返家務農。他謙虛說到,目前還在學習父親技術,尚未能獨當一面。不過,趙令龍盡量讓兒子多嘗試,果園也會分區個別種植,父子相互比較成果,良性競爭,增進彼此技術。家中多了一個男人幫忙,母親自然開心,期望他早日獨立,撐起家業。

近年來,農業發展多元化,而「休閒體驗」與「宅配服務」正是年輕農民可以發揮專長的領域。「休閒體驗」需要與人互動,教導人務農的樂趣,傳達對環境友善、生態平衡的理念,並打造閒適美好的樂活環境,吸引國內外旅客。「宅配服務」則需仰賴數位科技,運用社群網路與媒體,將新鮮的蔬果賣給消費者。未來的農民,不再只限於生產,還要走出去,傳達土地與自然的美好價值。

本文轉載自《好農雜誌》廣告支持 https://goo.gl/rpb1qm

更多精彩內容,訂閱好農雜誌 https://goo.gl/MDBx5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