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劇團用台語劇扎根嘉義 揚名國際

藝術文創

一群熱愛戲劇的嘉義子弟,以「做嘉義人的劇團」為目標,在2003年成立阮劇團,並以台語戲劇為主,強調劇情貼近常民生活,呈現具有台灣南方觀點的戲劇風格。在地耕耘多年後,阮劇團於2017年6月以劇作《馬克白》獲邀參加歐洲三大藝術節之一的羅馬尼亞錫比烏國際戲劇節,將這部台語劇登上國際舞台。

劇作《馬克白》台語劇登上國際舞台。(圖片來源/台灣活力創業家提供)

台語創作  獨樹一格

阮劇團向來以台語創作為主,曾推出許多改編自東西方經典作品的台語戲劇。例如改編自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的《熱天酣眠》,或將法國劇作家莫里哀的《吝嗇鬼》改編成《愛錢A恰恰》,試圖將地方文化特色融入現代戲劇中。

愛丁堡街宣。(圖片來源/台灣活力創業家提供)

「其實,阮劇團以台語劇為主軸,只是單純想要演出嘉義鄉親都看得懂的戲劇。」阮劇團團長汪兆謙透露,身為第三代外省人的他,其實是在學校學會講台語,因發現過去常民使用的台語逐漸消失在現代人生活中,於是堅持台語劇演出,要讓更多人認識自己的母語。

但在將劇本重新以台語詮釋與轉譯過程中,阮劇團也曾遭遇挑戰,譬如強調都會人們彼此疏離的作品,就無法引起嘉義觀眾共鳴。後來,汪兆謙從東西方經典作品中汲取養分,再融入日常生活經驗,轉化為適合在地人的表演語彙。比如將莫里哀的《妻子學校》,加入地下電台賣藥廣告的口音,編寫成庶民風格濃厚的《金水飼某》。

汪兆謙認為,阮劇團在嘉義發展,等於同時拓荒加創作,既要帶來不同於都會的作品,更要培養嘉義在地藝文風氣。經多年耕耘後,目前每場演出至少都有7成以上票房,並有愈來愈多年輕人帶爸媽來看戲。

前進校園  串連企業

為讓藝術在嘉義扎根,阮劇團每年帶領青少年戲劇教育、舉辦草草戲劇節、培育台灣原創劇本的劇本農場、上山下海到偏鄉執行「小地方演出計畫」。

汪兆謙表示,阮劇團與嘉義縣市10多所公立高中話劇社合作、擔任指導老師,並從2009年開始舉辦「草草戲劇節」,帶領青少年進行為期半年的戲劇訓練,從肢體開發、節奏律動開始到分組實作,再到售票公演,讓青少年站上舞台。如今,草草戲劇節已成為嘉義地區規模最大的民間自辦藝術節,吸引超過5千人次的觀眾。

草草戲劇節。(圖片來源/台灣活力創業家提供)

然而,城鄉差距使年幼學童缺乏接觸藝文表演的機會。於是,阮劇團自籌經費,在2011年啟動「小地方演出計畫」,免費到嘉義偏鄉小學演出,希望拉近城鄉藝術落差。

「我們也和嘉義在地中小企業和民間團體合作,包括扶輪社,希望結合民間與企業的力量,共同推動嘉義的藝文發展,帶動藝文產業互動與連結。」汪兆謙說。

高中戲劇課。(圖片來源/台灣活力創業家提供)

2016年適逢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日本地下劇場帝王流山兒祥導演跨海來台尋找演出團隊,在劇作家鴻鴻牽線下,阮劇團與流山兒祥共同推出新版《馬克白》。

扎根在地  接軌國際

在嘉義公演時,這部台灣味道濃厚的作品獲得廣大迴響,不但吸引來自全台各地、日本及香港觀眾,更在2017年登上羅馬尼亞錫比烏國際戲劇節的舞台,成為首部來自台灣的表演作品,也讓阮劇團從嘉義出發,走向世界。

「嘉義對戲劇創作者而言是最壞的地方,也是最好的地方。」汪兆謙形容,小劇團要在地方扎根,除強大熱情外,必須要「接地氣」,更要下苦功,了解地方觀眾與生活脈動。

阮劇團已證明表演藝術在嘉義也可以是一種行業,下一階段是要增加公演場次和城市。汪兆謙笑說:「我們希望仿效台灣早期中小企業拿著一卡皮箱跑遍全球的精神,讓台語和台灣文化散播到世界各地,與更多外國觀眾對話及互動。」

本文轉載自「台灣活力創業家」,原文連結:http://bit.ly/2AFhp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