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算法時代的媒體》臉書不是唯一傳播假消息的管道

書摘

作者簡介
    
提姆.歐萊禮(Tim O’Reilly)


當代科技知識普及的重要推手,曾兩次引領網路發展方向,是推動Web 2.0、開放原始碼軟體、政府資訊公開、自造者運動等科技革命的先鋒。對未來趨勢與商業模式有準確掌握,被媒體譽為「矽谷先知」。貝佐斯經常邀請他到亞馬遜向內部人員分析技術趨勢。

於1978年創辦歐萊禮媒體並擔任執行長至今,該公司成立四十年來,透過線上學習、出版書籍、會議講座與科技峰會,不斷引領大眾探討一波波的創新浪潮,也培養出許多技術專家與企業家。幾乎每一個科技人桌上都有一本歐萊禮出版的書歐萊禮也是創投公司OATV(O’Reilly AlphaTech Ventures)共同創辦人,並擔任非營利組織「用程式改變美國」(Code for America)、自造者媒體(Maker Media)、科學期刊《PeerJ》、大數據公司Civis Analytics和公民意見平台PopVox的董事。

譯者簡介

黃庭敏


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師大翻譯研究所碩士,有《注意力商人》《資源革命》等譯作。

在美國2016年總統選舉後,大家對媒體問題諸多責難,許多人把矛頭指向Facebook,認為其動態消息演算法是傳播錯誤消息和擴大民眾分裂的元兇。

假新聞聲稱天主教教宗方濟各支持川普,妄言彭斯曾說蜜雪兒是「有史以來最粗俗的美國第一夫人」,還有謊稱希拉蕊將被起訴,這些不實傳聞被轉發了上百萬次。

以上這些假新聞,都是一群馬其頓青年為了賺錢而編造的。「調查希拉蕊電郵門的FBI調查員突然自殺死亡」的新聞,也完全是捏造的,但被分享了50萬次。這則假新聞是一名南加州人編造出來的,他為了證明散播假消息是多麼容易,從2013年開始散布假消息,後來還雇用了25名寫手,成立假新聞網站,從中賺取廣告費用。

許多假消息是透過電子郵件、推特、YouTube

Facebook並不是唯一傳播這些消息的管道,許多假消息是透過電子郵件、推特、YouTube、布告欄網站reddit和知名網路討論區4chan流傳的。Google的「搜尋關鍵字提示功能」也成了幫凶,因為當用戶開始輸入查詢關鍵字時,Google建議的下拉框會自動顯示這些假新聞標題。

但Facebook成為眾矢之的,也許是因為祖克柏一開始就否認有這個問題。在大選結束幾天後舉行的科技大會上,祖克柏在台上接受採訪時表示,有關假新聞影響大選結果這種說法是「無稽之談」。他認為,假新聞只占Facebook內容的很小比例。

假新聞是小報的手法,以前這種花邊消息只是用來嘲諷而已,怎麼會變成在塑造我們共同的未來時,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

2016年的美國總統選舉把作家帕理澤(Eli Pariser)所謂的「過濾泡泡現象」(Filter Bubble)體現得淋漓盡致。社群媒體的演算法由按讚數主導,呈現給每個人他們會更積極回應的消息,肯定他們的偏見,強化他們的信念,並鼓勵他們與好惡相同的人在線上交流。

《華爾街日報》開設了一個網站叫做「藍色推送,紅色推送」,結果也令人大開眼界。該網站使用Facebook對用戶政治立場的研究數據,比較兩黨派支持者收到同一事件的不同推送新聞。令人震驚的是,可以明顯看出「極端自由」和「極端保守」讀者所接收到的消息版本差異之大。我自己也有切身體會,我的家庭成員轉發保守派新聞給我,而我則以自由派新聞回敬他們。

我們生活在不同世界裡,也許我們只是活在新的「後真相」世界,煽動情緒比展現事實更重要。

媒體創作也民主化

不僅媒體傳播民主化了,媒體創作也民主化了,兩者都發揮重要作用。網路平台pol.is致力於創造更好的公共對話,創辦人梅吉爾(Colin Megill)告訴我,他的母親是一位醫生,畢生致力於打破玻璃天花板,但她卻對希拉蕊充滿質疑,起因於一段影片。影片中聲稱,希拉蕊的幕僚艾貝丁(Huma Abedin)曾是伊斯蘭極端主義份子穆斯林兄弟會成員。這段影片是她在YouTube看晚間節目重播後自動播放的。

柯林說:「我不只一次回想起這件事發生後,我與母親的談話,並得到一種可能的解釋。我母親看了一輩子新聞,她認為媒體一旦發現是假消息,就會馬上撤掉新聞。這是編輯的責任。那種製作精良、被千萬人轉傳分享的內容,竟然沒有一點事實根據,這在她看來是完全不可能的。」她完全沒想到,這個影片可能是由匿名的川普支持者杜撰製作的。

根據皮尤研究公司(Pew Research)的調查,66%的美國人透過社群媒體網站獲得新聞,其中光Facebook就占了44%。許多內容來自傳統媒體,經由連結在社群媒體上分享,但也有許多內容是源自Facebook平台,還有些來自像馬其頓青年,為了賺錢而編造新聞的新偏激黨派網站,或者由極端右翼或極端左翼的政治組織,出於偏見而撰寫的新聞。

更別提還有ISIS這樣的激進組織,曾成功利用社群媒體,招募恐怖份子,或是像俄羅斯為了影響美國總統選舉,而置入或放大的政治宣傳。正如一位希望匿名的美國政府官員告訴我:「我們不是正在打第一場網路戰,我們才剛打完,而且已經輸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