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如何預防心肌梗塞?心臟科權威:壞膽固醇應控制在「這個數值」以下

醫藥保健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公告2017年十大死因,心臟病及腦血管疾病分別高居國人死大死因第2及第4位。天氣一冷,發生心肌梗塞的人數也隨之飆升,這些曾發生過心肌梗塞的人,更是容易復發的高風險族群......

天氣冷,是許多心血管疾病好發的時節,根據2017年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中華民國心臟學會聯合五大學會公布的《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共同呼籲若曾有心血管疾病病人,應重視「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數值」。

根據最新健保資料庫統計研究數據,在2009到2015年間,55歲以下的年輕族群心肌梗塞發生率持續增加,到2015年時,男性每1萬人中發生急性心肌梗塞人數從2.7人成長到3.5人,「且這些患者中,罹患高血壓與糖尿病的比例皆未增加,但高血脂患者卻增加近2成。」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秘書長李貽恆解釋,這代表年輕族群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高血脂增加的盛行率非常顯著。

那要如何遠離高血脂、控制壞膽固醇呢?壞膽固醇又要降到多少才安全?

據統計,55歲以下的年輕族群心肌梗塞發生率持續增加,有年輕化的趨勢。(圖片來源/qimono@pixabay)

心肌梗塞年輕化...研究:壞膽固醇應控制在「這個數值」以下

「若壞膽固醇未控制達到70mg/dL以下,就要積極與醫師討論!」李貽恆指出。

馬偕醫院總院副院長、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葉宏一也指出,據2007年至2017年統計,台灣人心臟病的死亡率(每10萬人口)從56.7%上升至87.6%,是國人死亡原因的第二名,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病更有年輕化趨式,且隨著年齡增高、發生比率不斷增加,男性發生率又高於女性。

根據《刺胳針》期刊研究指出,壞膽固醇(LDL)每升高39 mg/dL,就增加22%重大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李貽恆也指出,國外大規模回顧性研究發現,曾發生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若壞膽固醇控制不佳,冠心病再發風險高達25%。因此根據《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對急性冠心症候群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共病患者等高風險病人「壞膽固醇指數」更嚴格規範,建議壞膽固醇指數應控制在70mg/dL以下。

李貽恆解釋,心血管或腦血管事件的發生原因為血中的壞膽固醇濃度過高,附著主動脈的血管壁上,易導致血管堵塞、動脈硬化而引發心肌梗塞、冠狀動脈心臟病、血栓等疾病,因此積極控制血脂中的壞膽固醇,對於預防心肌梗塞的發生至關重要。

李貽恆指出,膽固醇指數應控制在70mg/dL以下,才能預防心肌梗塞發生機率。(攝影/陳稚華)

裝支架血脂仍超標3倍!55歲大叔這樣做降血脂

一位現年55歲的郭先生,過去從事夜班工作,4年前某天下床竟昏倒在家中,經急診急救才發現同時患有急性冠心症及高血脂、高血壓,心臟血管被堵住的狀況下,緊急裝了心臟支架,才讓他暫時脫離鬼門關。

但出院後,郭先生仍時常感到胸悶、頭痛,長期追蹤他的血壓、血脂都超標許多。雖積極控制各方面數值、飲食改變,也正常服藥,但血脂一直無法控制下來,最高的時候壞膽固醇還高達230 mg/dL,令他十分擔憂隨時會再爆發心肌梗塞。
在醫師建議下,郭先生開始使用PCSK9抑制劑針劑,一年後壞膽固醇數值成功從230降到30 mg/dL,胸悶、頭痛的情形也改善許多。李貽恆表示,目前有研究證實PCSK9能幫助病患再降低57.1%的壞膽固醇,助治療達標。

降血脂Statin類藥物,有哪些治療限制?

不過,現行Statin類藥物不就能降血脂了嗎?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秘書長、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吳彥雯指出,現有Statin類藥物使用上有幾個限制,如:Statin類藥物劑量每增加1倍,只能多降6%壞膽固醇,「若要繼續達到降低壞膽固醇的效果,藥物的副作用會令患者難以承受。」吳彥雯表示,常見的副作用包含肌肉痠痛、影響肝功能表現等,患者耐受度差或擔心傷肝而減低用量,會讓壞膽固醇的控制造成極限。

最新研究發現,造成壞膽固醇居高不下的關鍵是一種叫PCSK9的酵素。吳彥雯解釋,「研究發現若PCSK9酵素過高會阻礙壞膽固醇(LDL)代謝,造成壞膽固醇不易下降,但使用PCSK9酵素抑制劑能阻礙酵素產生、代謝壞膽固醇,突破現有壞膽固醇控制的瓶頸。」

PCSK9酵素抑制劑能阻礙酵素產生、代謝壞膽固醇。(圖片來源/吳彥雯醫師提供

根據台灣七大學會共同制定2017年《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建議,已使用高強度Statin類藥物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若壞膽固醇仍無法達標者,建議合併使用PCSK9抑制劑針劑。

葉宏一也提醒民眾平常應養成看營養標示之習慣,選擇含較低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之產品,並減少加工類產品,多選擇新鮮食物來食用。「高血脂通常沒有特別症狀,如果屬於高危險群或40歲以上者,每年至少抽血檢查一次。」並呼籲高風險病人應積極與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才能確實遠離復發及猝死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