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匯損恐超過2200億 壽險業不得不面對的難題是…

金融動態

壽險業壓力爆表!各家業者日前公布去年12月自結獲利,其中6家壽險公司當中就有5家單月驚見虧損,尤其兩大龍頭國泰人壽、富邦人壽兩家壽險合計虧損就超過上百億元,讓市場感到相當訝異。隨著今年美國聯準會預估仍將升息的情況下,恐怕台美利差持續是業者不能消除的一大壓力。

避險成本「止不住」

由於國內壽險業的保費收入多為新台幣,而海外投資的部位多是以美元計價,因此長久以來,「匯率」一直是壽險業頭痛的問題,隨著去年下半年開始,台美利差持續拉大,業者面臨的不僅是匯率問題,還有避險成本狂增的問題。

根據金管會公布資料顯示,去年前11個月壽險業的累計匯兌成本已達到2008億元,若再加計12月的金額,去年全年匯兌成本恐怕會超過2200億元,已創下歷年來最高金額。

壽險業最常使用的傳統型外匯避險工具,一種是換匯避險(currency swap),其避險成本的定價必須跟著兩國貨幣利率差異變動,也就是說,當利差越大、Swap成本越高;另一種則是境外NDF(無本金遠期外匯),除了利差變動之外,其避險成本會因對匯率預期的看法而變動。

尤其壽險業的避險比重從2017年的70%又提高到去年的81%,意味著避險成本又比更高,像是換匯避險(currency swap)從原先平均的1.5%~1.6%,一下子跳升至3%左右,等於大漲了一倍。也就是說,如果壽險業用100億元向外銀進行Swap換匯交易,就得付出3億元成本。

「如果不避險的話,整個未來財報有可能會很難看,但是避了險以後,整個費用就完全無法回收。」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系教授彭金隆說。

隨著匯損金額不斷攀高,也重挫保險業淨值。根據保發中心換算,截至去年11月底,壽險業淨值為1兆1191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2227億元,年減16.6%;淨值占資產比率(淨值比)僅剩約4.14%,創下7年以來新低。

股債匯市全通殺

當壽險公司淨值下滑,代表的是,壽險業吸收損失的能力跟著大幅降低。除此之外,去年還有一個奇特的現象,那就是股市、債市、匯市全通殺,僅有定存揚眉吐氣。

雖然保險公司大多以高殖利率、固定收益的投資工具居多,但也有不低的比例投資股票相關產品,加上金額部位龐大,一旦遇到金融市場波動劇烈,衝擊很難忽視。

彭金隆指出,過去當股市不好時,債市通常會好一點,且匯市波動也沒這麼大,但去年卻罕見出現股、債及匯市都很難操作,投報率幾乎都是負數,「等於是去年白忙一場還倒虧」。

一名金融圈人士也無奈,「風險訂價的紀律很重要,因為當你保證收益率高,只好投資收益也要高,可是當投資收益要高,投資風險也會跟著增加。」

壽險公司海外投資比重超過6成

因此,有人會問壽險業為什麼要投資海外這麼多?

根據保發中心統計,截至去年11月底,壽險公司平均海外投資比重,已高達68.7%再創新高。起因恐怕是,誰也無法控制的「低利率」環境因素。

彭金隆指出,過去市場一年定存利率有8、9%,因此壽險業者開始賣出保證收益6、7%的高利率保單,「但誰也沒想到(台)後來利率會低成這樣,而且低得那麼久。」使得當時保險業逼不得已將資金從台灣「出走」,到海外尋找較佳的投資工具,就是為了滿足過去承諾的報酬率,「也就注定了,壽險業必須面對匯率的風險。」

「過去半年跟未來半年會是比較辛苦的時間,可是拉長期來看…現在是隧道過了一半在中間。」一名不願具名的金融業者透露,「如果全台灣的保險業者這麼多的錢,通通放在台灣,這樣是不對的吧!因為這個國家所累積的財富從2000年才32兆,現在已經90兆,這些錢業者都有責任把它投資全世界;重點是業者有沒有養成全球投資的能力,這是各家要去努力的…」

很有趣的部分是,彭金隆認為,雖然壽險公司的財報「看起來很嚇人」,但是經營卻是相對穩定的行業,「財報波動很大那是因為會計準則所造成的」,保戶不必過度恐慌,因為匯率水位就上上下下,這是財報風險,而不是真正經營上的風險,要看的是,一家壽險業者到底有沒有長期的償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