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世界第一大IPO融資市場 7成股票上市後卻跌破發行價格

產業動態

2018年是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募資金額全球第一,有高達208間企業上市掛牌,融資額達到366億美元,大勝第二名融資金額為288億美元的紐約證券交易所,勤業眾信會計師事務所調查顯示,香港在時隔兩年後,再度奪回融資王的寶座。

首度開放同股不同權

港交所為何會奪冠,勤業眾信對此則表示,因為2018年全球IPO(首次公開發行)募資金額前五名的公司中,就有中國鐵塔、小米以及美團點評等三間公司選擇在香港上市,這三間公司就貢獻了香港募資額的70%以上,所以港交所才會大勝其他國際交易所。

關鍵的原因之一,2018年是港交所首度允許企業以科技公司慣用的「同股不同權」方式上市,因此吸引了小米、美團點評等兩間募資金額合計757億港元的企業在香港上市。中國也有吸引「新經濟公司」在中國上市的CDR(中國存託憑證)誘因制度,不過截至目前為止,未有公司以此通道申請。

港交所破發率達7成

雖然有兩百多間公司IPO選擇在香港上市,但上市後股價卻表現不太好,根據Wind數據顯示,選在港交所上市的208間企業中,上市後首日破發(跌破發行價)的數目為66間,佔比達31.7%。至去年年底,跌破發行價的公司也高達150間,佔比達72%。勤業眾信的報告也顯示,僅有34%的IPO定價高於發售價的中間值,比2017下降8%。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在香港的IPO募資總額中,佔比高達49%屬於「新經濟公司」,尤其大部分來自小米以及美團點評,目前小米已經跌破發行價4成,美團點評則跌破發行價34.8%。對此港交所的行政總裁李小加也特地撰文表示,對於香港市場來說,新上市的「新經濟公司」尚屬新物種,無論是買方、賣方、中介機構以及新經濟公司都還需要時間來學習和摸索。「因此,這些新經濟公司的新股上市後注定很難風平浪靜,今後難免還會出現新股破發的現象。」

被比喻醜陋的勝利

港交所2018看似華麗,但公司股價卻多不好的表現,也被華爾街日報以醜陋的勝利(Ugly Victory)來形容。雖然有一部分原因是來自於全球科技業的普遍不景氣,但華爾街日報點出獨角獸在私募階段時,每一次融資都會拉高估值,最後出現天價估值的狀況。以小米來說曾經喊出高達1000億美元的估值,儘管小米的主業是手機製造商。但因為早期投資者過度推高價格,導致一、二級市場價格脫節,最後小米上市時估值就減少了一半只剩下500多億美元。

李小加也在專欄中坦承,新經濟公司普遍破發的原因「有可能是由於早期的私募投資者給出的估值較高」。華爾街日報最後建言表示港交所不應該為了吸引新經濟公司而降低上市標準(同股不同權),「全球IPO排名不是成功金融中心的唯一指標。」

中國融資金額縮水

另外一方面,中國方面則因為嚴審上市標準,導致新股發行數量比2017年下降了了76%,2018年只有106間公司上市,融資金額也縮水了39%,為1402億人民幣。其中在提交招股書36天後,就於上交所閃電上市、台灣鴻海精密旗下的「工業富聯」,募資金額就佔了中國2018年總融資金額的19.33%。

而有趣的是,根據中國國際金融報統計,截至2018年12月31日,這105間公司中在去年底收盤價較發行價的平均漲幅為90.01%。跌破發行價的新股只有13間,其中包括募資額最大的工業富聯,目前工業富聯的股價已經跌破發行價約12.5%。

雖然中國平均股價是漲的,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上市公司的類型中,最多的行業是製造業,占比達41%。香港則是以消費行業、房地產行業為主,兩者合計佔比48%,兩者選擇上市的公司類型並不太相同。雖然2018年香港以366億美元的募資額奪冠,不過據路透社報導,因為港交所2018年頻繁跌破發行價的表現,已經有不少公司在2019年決定前往紐約上市而不是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