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收穫之後他們不再憂鬱...紅色旋風—紅藜

農業經濟

深秋來臨,候鳥們早已就定位,百花也紛紛結籽凋謝。在萬物準備迎接未知冬天的這段時節,本也該色彩黯淡的國境之南—屏東,因生命力旺盛的紅藜而覆上一抹豔紅。

紅藜近年來快速竄紅,成為屏東、台東兩地原民部落復耕及各農會積極參與推動的雜糧作物。不僅在市集小農攤位零星可見,就連各大連鎖賣場及線上通路也加入戰局。究竟這股紅色旋風源起何人?找到了故事的起點,那還真是與好農雜誌有一點點緣分!

好農雜誌多年來默默關注台灣農漁業,尤其青農動向及產業發展議題。只要被好農雜誌盯上的農民,三不五時就會收到關心。鄭穎琇就讀屏科大農業領域,四年前曾在好農分享她的有機番茄初體驗而結識。

紅色炫風的起源

臉書閒聊時發現她也趕流行的在種紅藜。到底是什麼樣的魅力作物抑或是什麼樣的農場,能讓她轉行後又回頭、汗流浹背又樂此不疲呢?原來是這股紅藜風潮的起點—可樂穀農場,於是立刻請他安排專訪。

可樂穀農場創辦人謝振昌先生,本科是電子工程,在民國九十九年退休後決定一圓農場夢。與紅藜的淵源因本身是屏東女婿,太太是來自屏東南端的排灣族。

其實從年輕時進出部落就對這個傳統作物不陌生,總覺得紅藜繽紛的色彩非常吸睛。而當時國外藜麥風潮早已盛行多年,不僅是中南美洲原住民歷史淵遠的糧食,更因其豐富營養被選為太空食物。那屬於同科的台灣紅藜也是這麼營養健康,為什麼不可以推廣給大家呢?

心念一動,立刻行動,謝振昌說,紅藜雖然是台灣本土作物,但在試種初期也遇到很多困境。畢竟自己不是農科出生,而紅藜當初也只是原住民少量種植,用手釀小米酒,並不是很受政府重視,更別提有栽種方法可以參考,於是只能自己一邊繳學費一邊調整。

為了健康及愛護土地,一開始就確立要走不使用農藥的有機農法栽種,而這當中當然發生了很多無法預期的損失。在面對大自然,心態上也從電子業死板板的盯著產能及良率改變為輕鬆面對,一笑置之。

可樂穀農場的發展

一個成功的農企業,最重要的不僅僅是需要不斷調整且精進的技術,選種上也是很重要的一項功課,目前純化留下的品系就高達三十多種。可以說在紅藜的用心程度絕對可稱之為專業。因為他的投入學校邀他產學合作,紅藜相關商品也是陸續推陳出新。訴求很簡單,就是健康,所有產品無添加沒營養也不必要的成分。偷偷預告一下,今年最新產品為紅蔾茶包,不僅健康,還很療癒喔!

除了本身企業的成功外,謝先生也經常關心和輔導原民部落。因風災影響而被迫遷村,很多部落的族人頓時失去生活重心。由原本可由大自然或是街訪鄰居互相分享就可以生活的形態,變成進駐組合屋,出門都是需要用錢的困境,其實不少人尤其是老人家都漸漸憂鬱。

謝先生從紅藜種源的提供,甚至多次舉辦講習會及田間指導。其中不乏很多年紀很大的長輩,雖然一邊上課一邊打瞌睡,但對於投入這個傳統作物是很有熱忱的,內心自然也就有了目標,當紅藜收成交作時領到了賣紅藜的錢,老人家不再憂鬱。

耕種紅藜收穫,老人家不再憂鬱

原本只是由親戚朋友間的部落互相介紹來契作,到後來可樂穀也配合屏東縣政府協助輔導其他部落。這一路走來都是秉持著只要還有能力就多做一點也沒關係,這幾年下來就漸漸被歸類為社會企業了。目前契作已遍及屏東及台東共計十二個原民部落,合作農民約有一百名。

訪談間也提到台灣農業喜歡一窩蜂的追隨潮流,很多商人見紅藜有商機,追趕當下的利益,抬價搶購契作戶收成的紅藜貨源,也有種出心得的契作青農自創品牌。

這些他都給予祝福,他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用心經營以及品質優良的就不怕被淘汰。台灣應該多多由有良心且關心農民的農企業投入並整合,讓台灣小農可以安心生產高品質農產品,而不是到最後生產及行銷無法兼顧、產量過剩而崩盤或是投入成本過高的損失。

在最後,可樂穀農場不僅僅是開發並維持一個這麼成功的農產品,未來還有其他新星也會陸續加入,至於是何方神聖呢?讓我們一起期待後續的相關報導。

本文轉載自《好農雜誌》廣告支持 https://goo.gl/rpb1qm

更多精彩內容,訂閱好農雜誌 https://goo.gl/MDBx5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