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草藥變食材─東洋參「牛蒡」

農業經濟

牛蒡,是菊科牛蒡屬的植物,學名Arctium lappa.,英文名Great burdock,別名有許多,東洋參、吳某、鼠粘子、茄根等等,為根菜類蔬菜,二年生草本植物,原產中國大陸、歐洲及西伯利亞。

牛蒡的成熟果實(牛蒡子)是常用的中藥。牛蒡在中草藥中被使用已歷史悠久,最早的使用記載於南北朝時的名醫別錄中,稱其久服輕身耐勞。此外,本草綱目上也敘述了牛蒡通十二經脈,去五臟惡氣之功效。唐代,日本從中國引入牛蒡,經過馴化改良,作為蔬菜食用。牛蒡主要利用為根部,含蛋白質、脂質、纖維、鈣、磷、鐵、鉀、維他命B及維他命C等養分,尤其富含菊糖。

台灣現在的栽培品種均由日本引入。日本統治台灣時期,日方派遣農業博士來台勘察,尋找適合種植牛蒡的地點,發現屏東縣歸來地區特有的粘板岩老沖積土,正是適合栽種牛蒡的紅砂土,加上大武山麓豐沛的地下水,交織出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讓歸來成為臺灣牛蒡的原鄉。

農民在每年9、10月種下牛蒡後,至隔年三月收成。目前,台灣的牛蒡栽培面積,大約一千二百多公頃,以台南地區的栽培面積居全省之冠。屏東約三十多公頃。除了供應台灣地區使用外、主要還是外銷日本。

牛蒡深受日本民眾的喜愛與長期食用,在日本的飲食文化中,牛蒡幾乎與「健康」、「養生」等名詞劃上等號,因此有東洋參之別名。在歐洲、牛蒡曾經被當成蔬菜食用,但現已不再普遍。東歐與北歐各國還習慣使用其花部做成洗髮精、潤髮精或點心,亦加在茶中入味。

在台灣、則是習慣使用牛蒡細長的根部切塊與排骨或其他肉類燉煮成湯,其他例如:油炒牛蒡絲,切片後泡茶,或切絲為涼拌菜,也是非常流行的食用方式。

牛蒡小故事:

一、生命力的感動:俄國的大文豪、托爾斯泰(一八二八-一九一〇),在他六十八歲時,精神倦怠至極,靈感枯竭!正當他受到精神折磨之時,在田野散步當中,看到了牛蒡。他當時在日記上曾經寫到(一八九六年七月),他看到牛蒡被車輪碾過仍倔強生長那種堅忍不拔的精神,很是感動,於是產生了創作的想法,把生命堅持到最後一息。

整個田野只剩自己一棵孤伶伶的,還是堅持住生命開出小花。於是他花了八年,塑造了「哈澤‧穆拉特」這位不屈不撓,具牛蒡堅毅精神的英雄,在七十五歲時發表巨作,轟動世界文壇。

二、誤會一場:在二戰期間,因戰時糧食短缺,營養缺乏,日本人讓英美戰俘吃牛蒡,而英美戰俘不知道牛蒡是一種食物,認為日軍命令他們吃樹根。戰後在國際法庭之上成為日軍虐待戰俘的事證之一。

三、創造的靈感:牛蒡的果實很難看,很多刺鈎,易附著人的衣服上,令人厭惡,所以又稱為惡實。果實的勾,老鼠碰到了,刺勾緊黏身上,很難擺脫,又稱為鼠黏子。

很多人都想知道:誰發明了(魔術氈)?該產品的靈感起源于牛蒡果實的芒刺。一九四一年的某一天,瑞士工程師喬治•德•梅斯特拉 (George de Mestral) 帶著他的狗去阿爾卑斯山狩獵,在途中偶遇了牛蒡芒刺,一個至今廣泛運用的產品因此而產生。George de Mestral研發的搭扣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帶有小鉤的織物條,一部分是帶有小圈的織物條,兩者可貼合在一起,用力拉則會分開。

而後George de Mestral成立了公司來推廣這項產品,他將公司命名為「Velcro」(維克羅),該名稱為 velours(天鵝絨)和 crochet(鉤)這兩個法語單詞結合的混成詞。維克羅(Velcro)於一九四八年拿到專利,雖在一九七八年專利過期,但維克羅(Velcro)已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商標,所以維克羅(Velcro)在西方已成為魔術氈的代稱。

小叮嚀:

1. 牛蒡性寒,吃太多可能導致腹瀉,粗纖維也可能導致消化不良。

2. 肝腎臟功能不佳者要慎食。

參考資料來源:

1. 維基百科

2. Velcro網站

3. 屏東市農會網站

本文轉載自《好農雜誌》廣告支持 https://goo.gl/rpb1qm

更多精彩內容,訂閱好農雜誌 https://goo.gl/MDBx5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