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旋風幸福契作 從傳統中找到未來

農業經濟

紅藜,是台灣原住民族流傳百年以上的傳統作物,由於穀粒小、脫殼不易,採收後加工篩選過程繁瑣,在原住民部落漸漸失傳,然而,這個被美國太空總署稱為「最適合太空人食用的糧食之一」,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視為未來糧食危機重要穀類作物的「超級食物」,又是如何在台灣原住民部落裡,刮起一陣復耕的旋風?好農雜誌一南一北兵分兩路、從屏東縣百合部落到新竹尖石水田部落,跟隨「可樂穀」謝振昌場長的公益行動,在他的帶領下,直擊紅藜重回部落土地,刮起的紅色旋風。

二○一三年,可樂穀率先與屏東縣三地門鄉青葉村、莫拉克風災後遷至平地的百合部落園區,簽訂紅藜契作合約。謝振昌場長親自到部落,召開契作說明會,教導原住民朋友如何以有機方式,使用生物防治技術,種植出品質更好的紅藜,提升紅藜的產量,並承諾將整年的紅藜收成全數收購。

莫拉克風災重創原鄉,原住民部落的朋友搬離傳統家園,環境改變平地的永久屋生活並不容易,必須尋找新的生活方式、建立信心與價值。小米、紅藜等傳統作物對部落而言,不只是賴以維生的農作物,更具有流傳百年的文化意義,可樂穀「秉持從傳統中尋找未來」的理念,讓部落從土地和農作看見希望,於是有越來越多的原鄉部落和農友,在「友善土地、無毒耕種」的合作前提下,加入可樂穀的「幸福契作農友團」,堅定信心轉作有機、復耕紅藜,一起找回在地生活價值、重建土地生態。

於是,這股紅色旋風,從台灣最南端的高屏原鄉,一路往北,沿著東海岸的部落,吹到了北部的新竹尖石鄉水田部落,甚至有桃園地區的返鄉青農,也陸續加入了可樂穀的契作行列。

此次跟著謝場長來到新竹尖石的水田部落和梅嘎浪部落,看到他頂著豔陽到每位契作農友的田區,仔細察看種植狀況,針對每位農友不同的土壤狀態、日照方位與灌溉水源等,給出不同的建議,示範移植、生物防治誘捕器的使用方式,而我們也看到了,用心付出心力、按照謝場長經驗原則種植,甚至是舉一反三的農友,紅藜的生長狀態,便非常的令人期待!從農民的口中也聽到,可樂穀提供的種籽,發芽率幾乎達百分之百,大夥都驚訝於可樂穀對優異品質的堅持!

謝場長有務實的種植紅藜的經驗,自己摸索的期間,也經歷過風吹雨淋、蟲害、空包彈的過程,特別能體會農民的辛苦,可能會因天公不做美,在一夕之間,整年辛勤付諸流水,也因此對於農業資源較為貧乏的原民部落和返鄉青農,願意給予更多的協助與支持,簽約合作的首要條件是,必須在誠信的原則下,全程絕對不使用任何化學肥料、農藥、除草劑,堅持有機肥料、生物防治、人工除草,連雞糞、鴨糞都不可以加,共同維護最自然的生態環境。

小小的一顆紅藜,在謝場長的付出推廣下,在原民部落間,重新燃起了希望!這個希望,不僅止於個人的健康,更希望能透過豐收的成就感,讓原民朋友建立自我信心、積極地學習和教育下一代,從接受補助者的角色轉變成創造經濟效益的生產者,傳遞部落美好生活的新形象。跟著謝場長的腳步走進部落,在他身上,我們看到小農場也能展現如同大企業的社會責任。

此行好農雜誌也深切體驗到,只要有心,農業的力量,不僅可以友善土地、守護環境,社會企業的雄心更能伸展到偏鄉,讓原住民朋友可以在熟悉的土地上安穩生活,這種「互助共生的夥伴關係」,最能找回人與人與土地之間的情感和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