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政停看聽》從文青、小編治國 看現代參謀制度的精神

國防軍事

在組織圖上,有許多直向的單位,稱為直線(Line)或戰術單位,主要是負責執行戰術性業務,如圖一所示。行政院各部會、部隊中的各兵種;或者公司裡的各營業單位(Business Unite俗稱BU)都是直線單位。而半導體製造業的直線單位則有:黃光、薄膜、擴散、蝕刻…等BU。

直線單位設計的精神

另外在「圖一」直線與幕僚單位組織圖中,以橫線劃出的單位,則稱幕僚(Staff)單位。常見的幕僚單位有總統的國家安全會議、行政院政務委員,企業集團的總管理處、總經理室、總經理特助…等。

直線單位設計的精神是任務單一而專業,也因此存在著本位主義,所以常出現分工但不合作的現象。依動態規劃邏輯,若各直線單位只顧追求自己部門的最佳解,除非任務的分工、切割,符合無後效性(Memoryless),否則在一般情況下,是無法得到整體任務的最佳解。

在真實世界,問題的切割很少能符合無後效性,所以戰術單位執行任務時,常自覺或不自覺的「以鄰為壑」,將後遺症留給接手的單位,或自己扮「好人」讓別人當「苦主」。就本單位言,自是得到最佳解,但卻將外部成本留給別人,當然整體任務無法圓滿完成。

圖一(圖片來源/張榮豐臉書)

台塑建立總管理處

台塑集團剛創立時,從原料到成品,分別成立十幾個工廠,各負責一道工序,彼此之間銜接緊密。但各廠都沒有獨立計算成本,上到工序的產品,不論成本高低、品質好壞都照單全收。於是成本層層累積轉移,不但造成整個集團虧損,也沒有人對此事負責,更沒有人知道應該負什麼責任,因為各廠主管都堅持自己單位是賺錢的。

導致這種結局的根源,在於負責不同工序的各廠間分工或銜接處,沒有符合無後效性。表面上看,各廠都賺錢但整個集團卻虧本,這如前述在有後效性的情況下,各子局的最佳解,無法構成全局的最佳解。

後來台塑建立「責任中心」制,也就是由有經驗的會計人員,為各單位核算真正成本,讓各工序間的分工,符合無後效性,才解決這個難題。所以台塑非常重視每道工序的單元成本分析,一旦發現成本異常,會進一步用魚骨圖找出原因;更重要的是重視製程整合,也因此成立幕僚單位---總管理處。

所以王永慶認為:「單元成本之魚骨頭要素分析,配合流程圖就是台塑苦幹實幹的精神」。(註一)同樣道理,半導體製造業除了重視前述黃光、薄膜…等部門外,還必須重視製程整合部門。

(註一)劉台平「王永慶的紅衛兵」P.140

以IoT的邏輯規劃任務

相對於直線單位業務的單一與專業,幕僚單位的業務更具多元性,經常要面對不同性質的任務。例如我任職國安會期間,曾經歷:台海、SARS危機、辜汪會談、WTO入會、台美稻米談判...等性質迥異的任務。

面對這些不同性質的任務,幕僚的思維就不只需要諸如:策略布局、危機處理、衝突管理與談判、情蒐指導…等專業,更重要的是能用類似現代物聯網(IoT)的邏輯來規劃任務,以協助總統做出正確的決策。

所謂IoT的規劃邏輯,就是依照不同的任務,設定目標後,根據情報幕僚預判的未來情境;將任務切成數個子局後,以逆序方式規畫、連結不同性質的直線單位;在對的時間、對的地方、做對的事。所以我們常開玩笑說國安會的本事,不只需要Know How,更需要Know Who、Know When、Know Where。

在「圖二」以類物聯網(IoT)邏輯規劃任務示意圖中,為完成任務A而將問題切成三局,第一局需要Line1、2、4來執行,第二局只需Line2、3執行,第三局則由Line1、3、5執行。任務B則須將問題切成四局,第一局由Line1、2、3來執行,第二局需Line1、3、5來執行,第三局則只需Line2、4執行,第四局須由Line3、4、5負責。

圖二(圖片來源/張榮豐臉書)

最重要的引擎是計畫部門

任務規劃最重要的精神是:「問題可以切割處理,但效果必須聯合考量」,以及「問題或子局的切割、任務分工,必須符合無後效性」。在實務上,通常由總統指定國安會扮演「任務流程整合」的角色,負責監控、協調各戰術單位執行任務時,不能將後遺症留給下一局或別的單位。

國安會用IoT邏輯規劃任務佈局過程中,都會邀任務相關的各部、會工作階層密切參與。任務佈局完成並和相關部、會首長取得初步共識後,各業管單位將據此進一步規劃他們的戰術計畫。最後由總統召開國家安全會議,將任務規劃變成執行命令,並指定國安會或行政院首長負責管制、考核。

在整個幕僚作業中,最重要的「引擎」當然是「計畫」部門。但前提是要能正確掌握問題本質,才不會使規劃失焦。這有賴情報幕僚,能即時提供規劃任務所需的關鍵訊息。所以當任務確定後,情報幕僚應立即協助任務指揮官,依據該任務的S.O.P或以腦力激盪的方式,開列指揮官關鍵情報需求(CCIR)。CCIR包括:1、執行本任務相關「友軍」的狀況;2、對手的情報;3、本任務「保密事項」。

接著將當前情報無法滿足的CCIR,轉換成「優先情報需求(PIR)」或「特定情報需求(SIR)」;然後結合指定蒐集區、情蒐期限、負責情蒐單位…等,成為「特定情報命令或請求(SOR)」,並編製成「情蒐計畫表」,以啟動本次任務的情報作業。

情報幕僚在規劃與決策前階段,主要工作是提供情報判斷,供計劃部門及指揮官參考。指揮官完成決策後,情報幕僚的工作就轉換為驗證計畫前提,適時提出修正原計畫(俗稱Plan A),或啟動應變計畫(俗稱Plan B)的建議。

現代參謀制度主要精神,在於既講究專業分工,又系統性、科學性、協調性的使用集體智慧,更重視規劃的可操作性。相較於停留在抽象概念的學者、負責網宣、「論述」的網紅小編與文青,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也和三國演義小說中,憑藉個人天才的神話型「國師」諸葛亮不同;更與那些搞卜卦、問鬼神的「巫師」或「神鬼軍師」迥異。

本文經作者張榮豐授權轉載自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