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成功改變中國民眾的支付習慣 這在台灣能複製嗎?

金融

中國大陸的金融與消費環境有其獨特的發展方式,也因此在阿里巴巴推出支付寶後,讓支付方式在短短數年間產生一重大改變,更影響其他各國的金融支付,台灣是否也要積極跟進、也能順利發展,是一大課題。

進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中國用戶在移動端支付習慣的變化之快,支付版圖也跟著瞬息萬變,尤其移動支付、網購、共享單車等等,憑藉互聯網和大數據等技術創新,正在中國各地開花結果,這些不同策略及手段廣泛吸粉,也悄悄改變人民的消費習慣及作息,不論是新型態、新生活或新業態、新職業,甚至新營銷模式都帶來各式衝擊與挑戰。

例如某縣城咖啡店創業老闆——小陳,平時除了要擔心業務來源的廣度,實際經營時,他最害怕的風險是拿到百元人民幣假鈔,拿到假鈔一整天活都白做了,更不用說拿到「法輪功標語鈔票」這類惱人的風險。

可以想像小陳的問題也困擾著無數的創業青年,當免用現金的支付寶系統出現時,對創業者的意義絕不只是表面的流行新潮,更可降低前述幾項經營風險。

另外,在中國被稱為四線城市的縣城可沒有類似台灣的便利商店可以代繳,固定月支出帳目必須要到縣城國家電網收費處排隊繳交電費,到供水公司排隊繳交水費,到中國移動門市部繳交電話費,這些瑣碎的過程透過支付寶代付系統便可完成,降低不少時間成本。

一指完成、操作簡便

支付寶收款的實際操作流程,第一種交易模式是假設咖啡一杯人民幣16元,小陳在櫃台上貼一張專屬的平面QRcode,客人只要拿出手機,用支付寶App對準QRcode掃描「嗶」一聲,輸入消費金額後,手機會立刻接到綁定銀行傳來的簡訊顯示扣款額度及銀行餘額,此交易在20秒內正式完成,這也提醒我們支付寶本質上屬於現金支付而非信用支付。

第二種模式是小陳面對熟客的付款模式,雙方事先在支付寶互設好友,即使小陳無法帶著店裡的QRcode隨行,關鍵是支付寶好友間有直接轉帳的功能,小陳把咖啡送到對方公司時,對方只要用支付寶轉帳額度給小陳之後,到款通知確定交易完成。

增加用戶黏著度

當個人用戶的款項不足時,不會終止支付寶交易,而是直接轉向你綁定的銀行戶頭扣款;這時候牽涉另外一個議題,關於中國各銀行之間的手續費問題,假設在中國建設銀行開戶,到了隔壁級市的中國建設銀行提款還是要收手續費人民幣3元,如果跨行提款還有更高手續費,跟台灣比較起來,中國銀行業之間的金流壁壘分明,各省市及銀行間有繁雜的提款手續費及收費規則。

不少人因為跨市跨行單次提款手續費高達人民幣13元(折合新台幣約60元),轉而使用支付寶,例如臨時找不到提款機,可請朋友轉1,000元人民幣到支付寶,手續費是0。這代表如果中國國營銀行金流是一條布滿收費站的省道,那支付寶金流就是一條全國暢通的免收費公路,支付寶帳戶會是一個比銀行戶頭更好的現金存放地點,這一比較優勢也是馬雲的支付寶模式能夠快速獲得消費者喜歡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當使用者的生意好轉收入漸增,累積足夠餘款,支付寶程式設計者阿里巴巴公司設計「餘額寶」商業模式,目的就是鼓勵使用者把支付寶帳戶上的餘款留下,優先將款項手動轉入另一個「餘額寶」帳戶內,享受較高的利息定存。

2013年7月「餘額寶」的商業模式一出現,立刻在中國金融圈造成了轟動,中國各銀行感受到資金流失的壓力,原本態度老大的國營、省營銀行紛紛推出名稱相近的商品抵抗定存資金流失,例如工商銀行「薪金寶」、中國銀行「活期寶」、興業銀行「現金寶」、民生銀行「如意寶」、中信銀行「薪金堡」等等,可以感受到阿里巴巴公司「餘額寶」商業模式對老大心態國營銀行的威脅。

到了2017年「餘額寶」吸金額度達到18,602億元人民幣,一度超越了全中國資產第3名的中國銀行個人活期存款總額17,986億元人民幣,「一家不叫銀行的銀行」的商業模式出現了,阿里巴巴公司在2014至2017年之間達到頂點,豪氣干雲的馬雲在2008年提出的願景「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竟然在一個制度老舊的國家體制下做到了。

微信支付的快速崛起

對於在中國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消費者而言,2016年之前,微信(Wechat)跟前述的支付寶原本是兩條不相干的平行線,微信功能類似LINE,算是市占率最高的社交軟體。

但在2016年春節前後中國政府同意微信增加了一個「送紅包」的功能,從IT技術上來說,就是讓用戶之間多了一個類似支付寶的橫向轉帳功能,接著微信也出現代支付功能。微信占社交平台之便,就像當年IE吞噬Netscape的模式崛起,迅速吞噬了部分支付寶的獨家市場,2017年底第三方獨立機構《易觀》所做的「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調查」顯示,支付寶支付占54.26%,微信支付占38.15%。這顯示微信支付的市占率在兩年內從0跳升到38%,而且仍在成長中,兩家未來的版圖變化仍值得觀察。

代支付的進一步使用:「美團」跟「餓了麼」

目前多數人是支付寶、微信兩種支付系統兼用,原因是部分小型商店跟隨支付寶或微信某一邊的戰略,只使用單一系統,站在消費者角色,為了避免風險最好就是兩者兼用,但2018年10月,阿里巴巴宣布,旗下的「餓了麼」與口碑成立本地生活平台,這意味著,過去「美團」曾為大陸最大的生活服務類電商平台,如今將不再「一家獨大」,演變成了與阿里的兩強相爭。

其實支付寶、微信支付能吸引消費者的原因為何?除了小陳的案例說明之外,總體背景因素是,近10年中國大陸適逢通貨膨脹時期,市場上仍有許多日常生活商品定價尾數以1角為單位,如4.7元、3.6元、15.8元,另外市面上狀況不佳的5角、1元、5元紙鈔比例甚高,使用現金購物面臨的問題就是隨時會收到前述這些紙況不佳的紙鈔和流動性不佳的1角、5角硬幣,對一個帶著新潮包包愛乾淨的90後年輕女孩或是懶得整理零錢的使用者來說,要避開以上這些困擾,最好的選擇就是使用支付寶、微信代支付。

代支付系統給台灣的啟示

支付寶、微信兩種支付系統本質上都算是現金支付,也就是說刷卡款項同時從銀行匯出,站在資金周轉的角度來看,這類的「現金支付」並不如主導國內多年的VISA及Master信用卡支付,然而支付寶、微信支付會被中國年輕一輩稱為「新四大發明」之一,並在台灣會引起國內年輕消費者共鳴,更被部分學者專家認為是台灣在金融方面落後的現象,真正的原因值得深入討論。

從技術上看支付寶、微信支付的亮點有二:第一是和現代人隨身不離的智慧型手機結合,相信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記憶,當你想使用VISA或Master信用卡時偏偏不在身邊,如果能與手機結合的話,必能將這類缺憾降到最低。第二是採用支付寶、微信付款的流程簡單。反之,國內目前最流行的VISA、Master信用卡支付,首先須掏出正確的信用卡交給店家,每筆信用卡交易消耗時間約90秒,複雜程度遠高於前者。

就是這樣的明顯對比讓消費者誤認為國內主流的「信用支付」流程 屬於落後模式。筆者看法是,從VISA或Master信用卡支付的流程進 行改善,降低單筆交易所需時間,近年已有LINE Pay、台灣Pay等 信用支付模式,成功地將消費者的交易介面由信用卡移轉到手機, 交易流程和所需時間跟支付寶幾乎相同,缺點是無法進行支付寶模 式的橫向轉帳,讓消費者私下拆帳,另外缺乏類似阿里巴巴的強力 行銷機制,以致目前普及率仍有限。

LINE Pay及台灣Pay等商品已經改善信用支付的流程,但是並未如2012至2014年中國市場的代付機制一樣出現使用率突破,關鍵在於背景因素,包含城鄉差距、便利商店、售票機等數量,在此環境下推動類似支付寶的LINE Pay、台灣Pay現金支付機制,反而有疊床架屋之嫌,現金支付機制空間成長預計將不如周邊條件完全不同的中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