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美中貿易戰還致命 台商「賺中國錢」的好日子過完了....

台商

過去30年,隨著中國經濟正臨起飛階段,許多在台默默無聞的企業轉到中國投資,賺得大把黃金,不過隨著中國企業競爭力崛起,這些無根的台商除了要面對中國「國家隊」的競爭外,現在中美貿易戰更成為了壓倒台商的最後一根稻草⋯⋯。

全球前三、中國第一大塑膠包材大廠也面臨轉售命運

許多在中國白手起家的台商,由於缺乏台灣事業根基,因此在事業由盛轉衰之際,若下一代缺乏接班意願,往往最後只能選擇轉售退場,就連全球前三大的化妝品包材生產商興中控股,也難逃同樣的命運。

興中控股是一家專門生產化妝品包裝器具的台商,創業至今已有五十年歷史,年產能超過10億件,市面上要價上千元的電動睫毛膏等許多創新設計,都是由興中在幕後研發促成,世界前三大化妝品牌:雅詩蘭黛(Estee Lauder)、P&G、萊雅(L’Oreal S.A.)全都是興中的客戶。

不過如此優質的公司,也面臨下一代步接班問題。根據《財訊》報導2012年興中將股權出售給私募基金TPG,交易金額高達6億美元、四年後,TPG再以7.75億美元出售給私募基金霸菱亞洲,據悉,興中也是面臨下一代不願接棒,讓創辦家族選擇出售退場。

上述交易案,宛如當今中國上萬家台商企業的縮影。這些在中國發跡的企業,第一代奮鬥二、三十年下來,雖曾創下輝煌成果,但如今也都碰到後繼無人,以及經營大環境惡劣的內外雙重挑戰。

紅色供應鏈崛起,台商商機大幅流失

蘇州台商協會會長謝清福認為,2千年是台商的分水嶺,在這之前台商在中國「做什麼賺什麼」,但在這之後,中國官方大力扶持自己的國企與民企,透過不斷贊助當地企業,削弱台商的競爭力。

也有在中國從事創投業的台商表示,以前有美系大品牌餵訂單,現在唯獨蘋果表現尚可,自然大幅影響台商的生意;此外,中國和韓國品牌崛起,韓國品牌多半採用韓系供應鏈,而中國品牌雖然一開始採用台商供應鏈,但隨著紅色供應鏈崛起,台商的商機已大幅流失了。

另外,這些台商轉型升級的速度趕不上市場變化也是一大困境,在中國曾被譽為麵包王的烘焙大廠克莉絲汀,創辦人羅田安早期在台灣以批發牛仔褲為業,後來進軍中國烘焙市場,一度展店上千家,成為中國最大的台資麵包業。

台商在中國競爭力逐漸被削弱

但是好景不常,2010年起中國烘焙業進入戰國時代,大小麵包坊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競爭壓力一下子變得劇烈,克莉絲汀2013年的財報是虧損的開始,至今已連續虧錢六年,累計虧損金額高達7億元人民幣。克莉絲汀2018年上半年的財報也寫到,「因為持續受同業多元業態競爭劇烈影響,今年上半年上海門市停止營運數量佔整體關店數最高達48.2%。」

不僅是台商麵包王光環不再,台商中國女鞋王也早已不保。中國的大眾女鞋王達芙妮,在中國的市占率一度高達兩成,平均五雙女鞋中就有一款是達芙妮,門市據點高峰來到六千多家,年營收破一百億港元;如今營運陷入泥沼,連三年虧損金額二十四億港元,市值大幅縮減九成。市場專家觀察,品牌老化、設計款式跟不上流行,是達芙妮衰退主因。

外在環境變化帶來的困境

中國台商的困境,除了面臨轉型挑戰外,部分也受到外在環境變化帶來的衝擊。

一群專做製鞋機械設備業者開始將資源從大陸轉回台灣,例如,包辦豐泰與寶成越南廠鞋子幫機設備大廠誠鋒,2012年回台設立公司、2018年把研發團隊遷至台灣。製鞋設備廠鼎聖,則是把研發團隊移回台灣。去年,這群業者,更是在國內舉辦暌違十八年的製鞋機械展,似乎宣告著「轉台」意味濃厚。

相對於上市櫃公司擁有靈活的調整能力,白手起家的無根台商,大多缺乏應變能力。曾經擁有響亮名號的「台商大王」們,例如糖果大王徐福記、女鞋王達芙妮,矽膠按鍵大王大洋、東莞家具大王台升等名號,靠著中國市場打下非凡成就,如今卻也是因為中國市場而逐漸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