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沒有東西南北向問題 只有「開放」的問題


想從這裡來談最近英全政府的南向政策。根據World Population Review上的資料記載:

越南人口數 94,764,857。
泰國人口 數68,207,829。
印尼人口數261,549,846。
馬來西亞人口數30,950,251。
印度人口數1,331,855,617。​
柬埔寨人口數15,911,622。

如果從人口數來看,台灣對東南亞這些國家並不是一個大國。但新加坡人口數是5,727,589,台灣人口數是23,397,040,相較之下,台灣又算是大國。

而中國的人口數是 1,384,367,247,超過13億,在這些國家之中與印度相當。
如果說因為「人口紅利」的原因,政府要推動南向政策,那過去對中國的西進政策其實也沒有什麼錯。
如果說是「文化」的原因,多元文化有時候反而可以分擔風險,那南向也沒有錯。
如果說是「政治」的原因,除去被中國併吞的恐懼,我們跟東南亞國家的邦交,實質上與兩岸關係也沒有差多少,這些國家都沒有承認台灣是一個「正常的國家」。

東南亞不承認台灣是「正常國家」
那為什麼南向跟西進之間,政府政策會有這麼多的輿論衝突與爭執?
有人說,台灣的原住民是南島民族來的。陳耀昌醫師的研究剛好相反,他從醫學上推論,台灣的原住民其實是南島民族的祖先。

再來看一個國家,日本。日本人口數是126,241,273,1億2000萬,差不多是中國或印度的十分之一。相較之下,日本也不大,但我們都知道日本在東南亞相當活躍,跟新加坡一樣,都是在當地經濟有相當有影響力的國家。
看來國家大小不是問題,經濟實力才是王道。但以台灣目前體弱多病的現況,是向南走,或是向西走?繼續南進征服海洋,還是回過頭往中國發展?是學日本,還是學新加坡?莫衷一是,可是英全政府似乎是想以南向政策迴避棘手的兩岸關係。
不過,做生意的條件,其實要有「三多」:錢比較多,時間比較多,或者人比較多。這三個條件對台灣政府來說其實都相當不足。
如果我們願意承認這三個不足的現實條件,然後再來談南向或西向才比較有意義。

過去台商西進有一些小小的斬獲,是因為中國政府讓利,給了政策優惠紅利,這些條件在東南亞國家不會有,或者說,有的目前台商其實都可以自己想辦法取得,跟政府要不要推南向沒有什麼關係。現在政府要鼓勵台商南進,但政府能做什麼到現在也沒有說清楚。這樣說不清楚、寫不清楚的政策,其實就不是「政策」,而只是競選「政見」,「政見」跟「政策」只差一個字,可是要訴求的目的其實差很多,就像結婚前跟結婚後要承擔的責任也是差很多。

「政策」、「政見」一字之差卻差很多
如果台灣政府真要使出洪荒之力推南向,那就先來盤點一下,我們有多少人才?多少錢財(銀行、物流、資本市場)?多少時間(畢竟4年要看出成果)?
東南亞這些國家看台灣其實是一個小國,而且是很小的國家,甚至新加坡這樣的小國,因為她的經濟力超強,也會把台灣看成一個小國,而且在東南亞,新加坡絕對是台灣的競爭對手。

16世紀之後各種不同的民族來到台灣,讓台灣成為一個多元蓬勃發展的民族(詳見陳耀昌醫師的《島嶼DNA》,2015.6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不管要西進或南向,台灣必須先成為一個開放多元的經濟社會,現在最緊急的,是讓南邊的朋友、西邊的親戚「走進來」,讓他們的人、他們的錢走進這個美麗的島嶼來。

至於要用什麼樣的「政策」,不是「政見」喔,一定要能說清楚、寫清楚,有具體可行的辦法,才能讓這些國家的生意人願意到台灣來,然後再跟著他們走到他們的國家去發展,才能補足我們人才不足、錢財不足、時間不足的現實缺陷。

海島國家本來就沒有東西南北向的問題,而是如何與東南西北方往來。要「往」必須先「來」,無論是台灣或中國,政策性的管制都敵不過市場的機制,光看台灣的人流金流、中國的房市股市,就知道是如何不受政策管控,誰能自由,誰就發展。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共之。」這道理很簡單,就看蔡英文總統和林全院長能不能想通,他們不就定位、沒有經濟戰略,眾閣員就只能一直開會、跟著團團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