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工廠變身英國最大番茄溫室農場 一個負起社會責任企業的想像

農業

2015年的11月底,聯合國氣候高峰會為了遏阻氣候暖化,召聚各國政要在法國巴黎擬訂新的全球協定;在過去一個世紀的人類文明發展中,大量依賴石化燃料產生出的二氧化碳或多或少改變了人類對氣候變化的認知。

這份新的全球協定希望宣告一百多年來作為推動工業發展引擎的石化燃料開始步入歷史,並激勵已開發及開發中國家,包括油氣生產收益國,展現前所未有的全球性團結來解決這攸關人類存亡的議題。農業排放的二氧化碳雖不如工業那樣猛烈,但若能轉化工業所排放的廢熱、廢水及廢氣成為資源,那對於永續發展來說,可是一座意義非凡的里程碑。

廢棄工廠大變身

繼上次我們參觀提倡生命教育的Bill Quay社區農場之後,知道人可以從永續型農業中學習到正確看待環境永續的方式。今次的採訪重點就是一座巧妙利用工業廢棄能源來擴大產能的永續溫室農場—科諾威斯苗圃中心(Cornerways Nursery)。

這座農場位於英國威辛頓鎮(Wissington, King's Lynn),農場旁邊有英國糖業(British Sugar)企業的煉糖廠,煉糖所排放的廢熱、廢水和廢氣曾經帶給小鎮居民一時的困擾,直到科諾威斯苗圃中心建成、有效利用這些工業廢能,周遭的環境才逐漸好轉。

我們抵達科諾威斯苗圃中心那天,陰冷的英國春天讓每個同學都凍入骨髓,只見到農場經理史提夫先生(Stevie Simpson)穿著簡單防風夾克就出來迎接我們,「很冷嗎?放心,我們屋子裡有全英國最好的天氣。」

他笑著用英式幽默開場,先帶我們去展覽中心喝杯熱茶驅趕寒意,同時用影片向我們介紹科諾威斯苗圃中心的特色,影片中提及該農場不僅有育苗中心、病蟲害研究所,同時也是座大型溫室串收番茄農場,二十四畝的地坪上每間溫室長兩百米、高十一米、密封式玻璃屋且可容納六百排番茄植株。

該農場共有番茄藤二十五萬顆,年產量大約一億四千萬顆番茄,從二月到十一月都有收成;在進口番茄占百分之八十的英國,該農場的番茄不但有百分之十的市占率且能銷往法國和西班牙,可見品質一定達到某種水準,才能跟地中海周圍的番茄盛產國一較上下!

接著史提夫先生請農場導覽員帶我們去實地參觀溫室與研究中心,大家頂著寒風辛苦地走出戶外,但一進到溫室就開始脫下厚重的衣物,因為室內平均溫度在十八至二十度,育苗中心裡有型型色色的蔬菜,研究員會紀錄菜苗在溫室中的成長狀況,並測試在不同條件下,蔬菜能承受的環境衝擊度。

好比說在短日照季節用的LED光線,在改變LED光線後草莓成長狀況差異;此外,也到病蟲害研究所去看他們針對溫室發生的蟲害病害的調查,不只害蟲的研究,為了可以掌握溫室生態平衡,還有維持蜜蜂的族群健康與數量;該研究所花了很多心思去開發產品,項目包含可以檢測番茄疫病的抹片、高效率蜂箱、栽種介質等等;參觀完研究中心後,我們就進入這次參訪的重要目的-溫室栽培的串收番茄園,以及了解他們永續經營的技術概念。

科諾威斯苗圃中心由於緊鄰煉糖廠的緣故,亟思要將糖廠的可回收使用資源效益最大化,因此他們拉了一條長管,將糖廠產生的二氧化碳引到溫室裡面,一來可以提供茄科植物行呼吸作用需要的二氧化碳,二來二氧化碳是典型的溫室氣體,可以有效提高溫室加熱效應,讓溫室常保溫暖。

而加熱溫室的熱源是糖廠流出的廢棄熱水,經由完整的管線溫控和溫室氣體作用,熱水流經的溫室可以有效保持溫度,讓番茄這種需要溫暖氣候的作物可以順利成長,此外溫室建築也設有雨水回收系統,年度回收量一般都有十一萬五千噸水,有效回收能源的做法使溫室生產所耗費的能源是英國其他地區溫室的三成左右;栽培採用的介質,苗圃中心研究所依作物特性決定,認為棉質纖維介質會比一般玻璃纖維海綿更像該作物原本家鄉—南美洲安地斯山脈的土壤,因此採用較昂貴但品質穩定的纖維介質。

溫室內還養有授粉用的蜜蜂,每間大約有八千隻蜜蜂、全廠一百七十只蜂箱,採集的蜂蜜也可成為特色副商品;而嗡嗡嗡辛勤工作的不只有蜜蜂,該農場為了能促進社區發展,堅持使用人工採收與在地包裝以創造就業機會。

因此一般時間的農場、物流工作人數約有兩百位,特別農忙期最多甚至到四百位員工進行採收與包裝,務必使英國消費者可以吃到新鮮現採的串收番茄,而國外市場的運銷,也保證十四天內上架;如此的品質堅持和永續栽培,不但使科諾威斯苗圃中心獲得市場認同、成為英國最大番茄溫室農場,也獲頒二○一五東英格蘭優質合作社認證(East England Co-op Producer),大大肯定科諾威斯苗圃中心在溫室農業上的傑出表現。

一個負起社會責任企業的想像

走訪完這一圈,我開始思考一個負責任的農企業該怎麼對社會負責,科諾威斯苗圃中心雖然也隸屬於英國糖業公司,資產雄厚但依然重視企業對社會和環境的責任,不會一味追求利益;但無論農業或工業,在台灣許多企業看重的是機械化與自動化,無止境升級地自己的產能和資產報酬率,而對於工廠所在的社區、生態、人文興致缺缺。

比爾蓋茲日前在媒體中表示:未來政府應該跟自動化到某種程度的公司徵收「機械稅」,因為這些取代人力的機器雖然創出同等的價值,但間接造成社會成本的支出,好比說失業、窮困以及汙染,我覺得這主張很有道理。

工人被機器取代了,沒有工作收入的失業者又如何消費得起由機器製作的產品呢?這會不會更拉大貧富差距?讓富者越富貧者越貧?如果把「人」也視為需要永續經營的對象,那企業可以如何思考自身的社會責任?

下一篇章,我們要暫時離開英國,來到地中海格里特島(Crete Island),在那裏有湛藍海洋、希臘神話、優質橄欖與蔬果田園、還有歷史悠久的有機農業,從格里特人對待生命及農業的態度,再思永續型農業對文化與社區帶來的發展潛力與助力。

本文轉載自《好農雜誌》廣告支持 https://goo.gl/rpb1qm

更多精彩內容,訂閱好農雜誌 https://goo.gl/MDBx5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