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牙流血就是有「牙周病」?30年資深牙醫師:一招教你自我診斷

醫藥保健

據統計,台灣18歲以上成人牙周疾病盛行率高達9成,當牙齦萎縮或琺瑯質因酸蝕、刷牙不當而磨損,原本被覆蓋保護的牙本質小管就會暴露,一旦受到外在冷熱刺激,立即產生劇烈酸痛,造成牙齒敏感......

一般人的口腔中,在潔牙後數小時內就有牙菌斑形成,若無法有效控制牙菌斑的量,就會形成慢性且持續性的感染傷口、破壞牙周組織,造成過深的牙周囊袋,而形成牙周病。

早期牙周病不一定會有明顯疼痛症狀,所以常被忽視,通常等到較嚴重、甚至到牙齒脫落,才會有明顯的不適,這就是牙周病的可怕之處。這也使得民眾不免擔心,刷牙流血就要小心是牙周病嗎?怎麼在第一時間就先自我診斷是否有牙周病的風險?

擁有近30年牙醫資歷、現任中華牙醫學會理事長、三軍總醫院牙體復形科科主任謝義興,接受《信傳媒》專訪時一一解釋......

刷牙流血,就要懷疑有牙周病?一招自我診斷

許多人對於「刷牙流血=牙周病」抱著疑問,究竟該如何初步自我診斷是否有牙周病?

謝義興先解釋,初期牙周病徵多表現在牙齦上,如牙齦發炎、流血、紅腫等,刷牙時牙齦也容易出血,甚至平時牙齦也會出血,有口臭等,到中後期可能會出現牙齦萎縮、牙根敏感、牙齒縫隙越來越大、搖動度變大或牙齒位移、咀嚼無力感...等病癥。

「若是正常刷牙的力道應該不會造成出血,有出血基本上就可能有問題,大部分都是發炎所引起的。」他表示,如果刷牙時發現有血絲,可以先自己仔細去看一下是哪個地方出血,可能是牙齦發炎,就要特別注意一下那個地方,「好好刷個5-10天基本上應該不會再流血了。但如果持續流血,有可能就是更深層的牙周病問題,就需要來給牙醫師診斷。」

謝義興表示,「牙齒」是人類身體上最重要的器官之一,看似小小的器官,卻對身體很多其他器官造成影響。(攝影/陳稚華)

那麼,牙周病是否一定要透過手術來治療呢?

謝義興表示,會看病人的嚴重程度來決定,如果只是狀況較簡單的牙齦發炎,其實自己刷乾淨就可以了,「但如果自己刷無法清乾淨的,就讓牙科醫師幫你用器械清潔(包括超音波洗牙、深部的牙結石刮除、牙根整平術等)。若是再更嚴重一點的,可能要打麻藥到牙周的深層去括除,但牙周深層括除也有限,再更嚴重的就是把牙肉翻開做手術。」

哪些人容易得到牙周病?小心牙周病會影響到全身...

至於哪些人較容易得到牙周病?

根據統計,除了工作壓力大、生活作息不正常的過勞族之外,不良的生活習慣(包括抽菸、喝酒、吃檳榔)或身體狀況改變(孕婦/糖尿病),這些族群發生牙齦問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數倍,可說是準牙周病候選人。

謝義興表示,牙周病的細菌會順著我們的口腔或經由血液跑到全身,如果有心臟瓣膜或裝支架的民眾,細菌更容易堆積,「有些細菌分泌的毒素也會造成早產,這一類都跟全身性疾病有關係。」另外,牙周病也跟糖尿病有關,「牙周病控制不好,就會造成血糖不容易控制,因為牙齒持續在發炎,發炎分泌的一些物質就會造成血糖不易控制。」牙齒不好還會造成攝取食物容易不平衡,像是堅果類食物可能較無法攝取。

他指出,口腔是一個生態,也是身體最多細菌的地方,有人先天免疫功能較好,較能消滅細菌維持口腔健康,但好好潔牙仍是關鍵,並且應每半年到牙醫師那裡檢查清潔。最後,謝義興也提醒民眾,即使在牙周病治療過後,仍建議病患每3-4個月回診一次,可以及早發現病患是否有自己無法妥善照顧的死角,經由定期檢查發現任何問題,也可由牙醫師適時做清理,「最重要的還是要好好刷牙!」

醫師小檔案_謝義興

現任:中華牙醫學會理事長、三軍總醫院牙體復形科科主任
學經歷: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訪問學者、國家衛生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國防醫學院生命科學研究所博士、國防醫學院牙醫學系學士
專長:根管治療、口腔及牙齒疾病診斷、家庭牙醫、一般牙科治療、人工植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