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有1萬7千人因中風失能!靠「它」助患者行走...比傳統石膏更輕巧

醫療科技

腦部是全身的總指揮,當腦部血管因病變而堵住(缺血性腦中風)或破裂(出血性腦中風),腦細胞會因此在短時間內受損、死亡,稱為「腦中風」。在台灣,每年每一千人有5-6人發生中風,且每年約有1萬7千人因中風導致日常生活失能......

北醫附醫復健科主治醫師、北醫大醫學院復健工程暨輔具科技研究中心主任陳適卿指出,腦中風偏癱患者常因患側肢體控制不良與肌肉無力等因素,減少患側肢體使用,「但把重心放到好腳、壞腳就用的很少,往往會造成兩邊不平衡後引起的關節、肌肉、骨骼的疼痛。」

那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中風患者福音》穿上「它」助復健行走

「接受適當的復建,是腦中風後功能恢復的重要關鍵,但更重要的是用對輔具!」陳適卿表示,患者的患側疏於使用則會進一步導致廢用性退化以及肌肉萎縮等問題,尤其下肢之損傷,除了影響平衡及移行功能外,也容易增加跌倒扭傷或骨折的風險。

不過新的解決方法出現了!

北醫與台大研究團隊研發新式3D掃描列印動態足踝輔具,主要用於調整踝足部角度與動作。「因為足踝輔具是此相關族群最廣泛、且須長時間穿戴的輔具之一,因此在設計上除了要達到功能的進步外,團隊更利用3D掃描技術,量身製作出適合患者腳型的足踝輔具,讓使用舒適度更加分。」陳適卿描述。

陳適卿表示,新式3D掃描列印動態足踝輔具比傳統石膏來得更輕巧,患者適用度上更舒適。(攝影/陳稚華)
新式3D掃描列印動態足踝輔具成品。(圖片來源/陳適卿醫師提供)

在健康人的正常步態中,身體的重量會由雙腳輪流承載,但在腦中風偏癱患者中,患側腳承載重量的時間明顯減少。但研究顯示,腦中風患者在穿戴上新式3D掃描列印動態足踝輔具後,可表現出較佳的行走功能,且得到更多的跨步協助。

傳統石膏模v.s.新式足踝輔具...兩者差在哪?

那麼,傳統打石膏模跟新式足踝輔具差別在哪呢?

陳適卿解釋,「過去臨床需求發現,傳統客製化輔具需石膏取模費時費力,功能多以限制下肢不正常動作為主,但沒有動作誘發功能,且石膏因各家廠商做出來的品質部一,成本跟3D列印比也沒有便宜很多。」石膏價格大約是8千到1萬多,目前北醫的價格訂在1萬2到1萬5之間,這部分沒有健保給付。

腦中風患者主要會遇到2個問題,即「腳踝控制不足」和「肌力下降、廢用性萎縮」,「新式足踝輔具能解決這2個問題,因為腦中風患者的腳在著地時無法像一般的患者,這個輔具會提供一個彈力,讓患者在腳掌著地後能再彈回來,也避免跌倒的情況發生。」

陳適卿解釋,新式輔具會提供一個彈力,讓患者在腳掌著地後能再彈回來,也避免跌倒的情況發生。(圖片來源/陳適卿醫師提供)

第一階段臨床試驗的受試者平均年齡為51.1歲、腦中風平均時間為39個月,試驗結果發現患者:

1.行走速度增加 (vs. 未穿輔具)

2.改善抬腳時拖行狀況 (vs. 未穿輔具 vs. 傳統足踝輔具)

3.改善踏步緩衝 (vs. 未穿輔具)

4.患側承重時間增加 ( vs. 未穿輔具 vs. 傳統足踝輔具)

5.舒適度佳、正面回饋

陳適卿表示,第一階段的臨床試驗結果證實,患者的患側下肢在步行中的支撐時間明顯增加,兩側步態的對稱性也有提升,搭配個人化專屬設計步態復健訓練後,可達到肌力訓練及步態穩定的成果,慢性腦中風患者因步態不良引發的疼痛也進一步得到緩解。

不過他也強調,還是需要整個復健團隊在後續的復健動作上,給予患者個別指導,「因為有些病人穿戴舊型的裝置,產生一些不好的習慣,需要個別化的協助跟輔導。穿戴新型的比舊型的復健速度能快上10幾到20幾個%,如果經過更好的訓練可以復原更快。」

近年腦中風發生年齡有下降的趨勢,陳適卿提醒,除了照護外,使患者「恢復功能」更加重要。透過復健搭配新科技研發的輔具,讓腦中風患者可積極配合復健運動,才能儘速恢復行走能力與自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