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唯一提供客戶20年保固 太陽能發電小巨人-周恒豪

創新創業

在政府還沒有開始大力補助之前,周恒豪便勇敢地跨進太陽能發電產業,雖然初期扛著400萬債務,跌跌撞撞,但當再生能源法通過後,他卻走得比別人更順。

台南永康科技園區裡的一棟斜板建築物,是著名的綠建築,它就是聚恆科技的企業總部。董事長周恒豪自豪地說:「你相信嗎?一棟3,000坪面積的大樓,一個月電費不超過10萬元。」靠的就是樓頂的大片太陽能發電板,一方面發電,一方面隔絕太陽光的輻射與熱,使得大樓內大部分場所未開冷氣,卻在台南的大熱天裡保持涼快。

資本額3.5億元的聚恆科技過去8年來幾乎每一年都獲利,只有一年未達標準,2018年的營業額已經接近9億元;但外界難以想像,創辦人周恒豪當初是借了15張信用卡、3張現金卡,跑銀行3點半之下才打造出今日成就。

草創 巷弄裡的科學家

每位成功老闆草創之時,多半有不為外人道的苦,周恒豪說:「我的卡債最高曾經到400萬元,利息19點多趴喔,每兩天要繳一次利息,被銀行賺了很多錢,但借不到錢的時候,沒有那些卡也沒辦法。」

他自成功大學水利系畢業,原本投入自己熟悉的水文氣象自動監測系統,由於常在許多沒有電力的野外建立監測系統,因此需要進行發電系統的整合,包括軟體、硬體,都要能順利整合才能順暢運作。

漸漸地,周恒豪也開始幫人架設太陽能發電系統,心中一直埋著環保、減碳理念的他終於發現一個可以實踐的產業:「太陽能是一個很好的產業,確實可降低碳排放量,可以為沒有電力供應的地方,快點拿到電。」

問題來了,周恒豪發現這個市場很小,沒有自己可以掌握的產品、沒有資金、沒有人脈,「我陷入了一個三無的狀態。」而且當時「公司就是我自己一個人,沒有人要合夥,後來找親兄弟一起進來做,」他開玩笑說:「萬一加班付不起薪水,也不會跟我討錢!」

在2009年以前,再生能源條例還沒通過,政府尚未補助綠色能源電費,因此當時架設太陽能發電系統幾乎看不到投資回收的一天,他解釋「每一KW成本要30萬台幣,政府補助一半,投資人自己要付一半15萬元,但賣回給台電一度只能賣2元,這表示你永遠沒辦法回收那15萬元。」

難道那時候沒想到要轉別的產業?幾乎身旁所有人都不看好,對周恒豪說「你能不能停?」他回應「我說不能停,停了我這400萬怎麼還?沒有辦法還。有時候就是硬著頭皮幹下去,都已經欠那麼多錢了,至少這個行業你還懂一點點,想轉到別的地方要怎麼轉?」

「那個情境下你是沒有辦法轉彎的,唯一的想法就是認真做、努力做,剩下就交給老天!」周恒豪說。

貴人 沒見過面就投資800萬

時來運轉,在金融海嘯隔年,政府通過再生能源條例,對太陽能發電補助大幅提高,那時周恒豪的公司還藏在巷弄裡面,而且還不是一樓,連個門面都沒有。這時翰可國際董事長陳洋淵也有意跨進太陽能產業,四處尋覓具有潛力的合作夥伴,因緣際會地找上了聚恆科技。

「那時候我很缺資金,我就在電話裡跟他說:我們來合作,說明公司的展望,有了錢後可以怎麼做、打算怎麼做;他也說好啊,覺得那個model是ok的!」陳洋淵被周恒豪說服後,盡管聚恆科技的淨值只剩6、7元,也願意用十幾元買下3成股權,「第二次談的隔天,他就把800多萬元匯進來,我們都還沒見過面呢。」

「一直到現在,陳董已投入十幾年了,他也不拿一席董監席次,只來過我們公司兩次,非常信任我們。」周恒豪一直把陳洋淵奉為商場上的貴人。

另一個貴人就是臺灣企銀了,「臺灣企銀,是一家名符其實的銀行,對我們中小企業扶植不遺餘力。」他回想起十幾年前在一個工業區的說明會碰上一位臺灣企銀的襄理,向對方探詢能不能給公司一些融資,經過進一步了解後,雙方便從30、50萬元的額度開始往來。

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太陽能電池產業陷入價格割喉戰,曾為股王的茂迪、益通股價重挫50%以上,股票也變成票房毒藥,被外界和面板、LED、DRAM等併列「四大慘業」,很多銀行開始抽銀根。「大家把我們跟益通、茂迪混為一談,其實它們的電池價格越低,我們成本就越低,客戶接受度越高,但也遭到銀行抽銀根的無妄之災。」

一家美商銀行給聚恆科技1,000萬元的融資額度,利息很低,「可是當四大慘業這個名詞出現以後,美國總行就叫它通通抽回去,包括我們的1,000萬元。」周恒豪說。

「臺灣企銀是在地銀行,了解我們,一路相處下來很清楚我們的營運風格,金融海嘯後也沒有做什麼動作,服務比較好。」他表示,臺灣企銀不但沒有抽銀根,再生能源法通過之後,2014年,臺灣企銀還替聚恆科技辦了一個6億元的聯貸案。

保固 為客戶銀行設想的新模式

2008年前後,聚恆科技也拿下幾個具代表性的全國大案子,周恒豪指出「做一個政府中科的案子,大概40KW,現在來看很小,當時是全國最大;接著在屏東生物科技園區也做了一個超過80KW的案子,也是當時全國最大。」

再生能源法通過之前,聚恆科技在艱困的環境下已發展多年,早就累積了許多專業知識和運作模式,再生能源法通過之後,太陽能系統產業興起,聚恆科技頓時步上坦途,翅膀可以伸展開來。

太陽能系統廠商都是架設硬體整合,聚恆科技又憑什麼能夠與上百家競爭者區隔?周恒豪指出:「聚恆科技是全國第一家敢對客戶提供20年保固以及保固期內最低發電量的雙重保證。」他解釋說,再生能源法通過後,很多人都想投資這個領域,而且要跟台電簽營運20年的合約,因此提供客戶20年的保固服務,這是台灣唯一一家敢作此承諾的公司。

至於第二項保障最低發電量,周恒豪透露,在台灣,投資太陽能廠的資金七、八成都靠銀行融資,其實銀行才是最大的客戶,銀行融資期限約15年,這段期間萬一裝設的發電量不夠,還不出錢,那銀行就會遭殃。所以第一個20年保固是考慮客戶跟台電的契約,第二個是考慮到銀行融資的風險,「有最低發電量的保證,就等於有最低收入保證,銀行的債權也可以得到保障。」

在周恒豪的全盤設計下,每家客戶幾乎都能賺2元,拿1元去還給銀行;即使發電量打個9折,仍然可以賺到1.8元,拿1元還銀行,銀行和投資人幾乎都沒有風險。

這個機制和聚恆科技強調的精神一致,在過去的案子裡,大約有3%到5%因為設計錯誤、低估成本或者需要改善導致專案虧損,聚恆科技主動吸收重建成本,甚至賠款,因而奠定在業界的商譽。

「我們靠技術來承擔這個不確定性,要做到這點,背後要有很多準備。」自行研發設備,並投入上千萬元採購檢測儀器,對自家產品做最嚴格品管,周恒豪甚至找公證第三方來驗證。2017年聚恆科技獲得全台第一張、全亞洲第二張由德國萊因公司發出的太陽能電廠O&M(運轉維護)證書。如今,周恒豪敢誇口說「做系統,能發電不是問題,問題是能發多少電?能發電多久?」

利基 找出政府補貼以外的機會

聚恆科技2014年開始往海外擴展,周恒豪強調很早就意識到,任何地方太陽能產業都和政府補助政策有關,「因為是靠政策去驅動,所以有時間性;從德國、日本、大陸,當市場達到一定的安裝量之後,補貼致策就會趨緩或停止。」

台灣能源政策白皮書中指出,到2025年,再生能源中,太陽能的裝置量要達到20GW,這是一個很大的市場,但周恒豪看到的卻是,2025年之後呢?台灣這些企業要到哪裡去?因此往海外拓展成了必走的路。聚恆科技目前在柬埔寨、越南都有布局。

「為什麼公司要提出對客戶20年保固?因為到了2025年,當台灣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落日時,我們在2025年開始的案子,還可以做20年。」周恒豪說,除了有助營收的成長,還可以多爭取20年的時間,尋找下一階段的方向和市場。

聚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小檔案

成立於1998年

資本額3.5億元

2017年營業額8.8億元,2016年9.3億元,2009年以來僅1年未獲利

超過15年的海內外施工經驗與600件以上工程案

在台灣太陽能電廠累積裝置容量已達到63MW

國內最大專業團隊,在台灣、日本、中國大陸有超過20項以上專利。

本文轉載自「台灣活力創業家」<原文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