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土方法打造金字招牌 隆興纖維陳英進兄弟分工不分家

創業故事

陳英進高中畢業就追隨父親陳吉忠的創業腳步,從昔日的紡織重鎮台南,北上接手一家製棉工廠,至今一家五兄弟分工不分家,隆興年營收創下1億元以上的佳績。

「三輪車」畫作 道出家族奮鬥史

在陳英進的辦公室裡,掛著一幅畫作,畫的是一家五兄弟揮著汗水,辛苦地踏著三輪車送貨(棉花成品),大哥負責在前頭出力指揮方向,其他4個兄弟則在後頭幫忙推車,象徵著兄弟同心、其利斷金。陳英進說,這幅畫將作為傳家寶,希望後代子孫能明白創業維艱,將不忘本的精神永遠傳承下去。

隆興的故事要從1967年開始說起,當時第二代陳英進才高中畢業,沒有繼續升學,而是跟著父親陳吉忠,倆人從故鄉台南變賣一些資產,籌了13萬元,北上買下台北歸綏街(俗稱打鐵街)的一間小小店鋪,才有了第一號棉被工廠「隆發製棉」,也就是「隆興纖維」的前身。

從紡織廠買進棉花,製棉廠把棉花軋鬆之後加工,再送貨到棉被店。看似簡單的流程,但陳英進卻一路學了超過50個的年頭;回顧創業以來的篳路藍縷,他數度哽咽,「現在想起來,真的是不堪回首…」。

創業挫折不斷 「老天要滅我們」

「那個時候也沒有什麼抱負啦!」陳英進50年前隨著父親,來到人生地不熟的台北闖天下,唯一的目標,就是希望能將「隆發」棉花工廠經營下去,但未料,創業路卻遇上無數挫折,直呼「真的是老天要滅我們!」

陳英進說,棉花工廠草創初期,因為實在沒有錢,只能先買下將近兩萬塊的「二手破機器」做看看,可是前兩、三年幾乎沒有生意,開支卻一大堆、天天賠錢,「爸爸本來打算收掉,說要回去南部養鴨。」

不過陳家父子還是不甘心放棄,認為台灣舊機器軋出來的棉花太厚,工廠必須要「彈棉被」才能將棉花層層融在一起,棉被才不會脫落;反觀日本機器較好,軋出來的棉花很薄,可省下「彈棉被」的工序。因此父子倆便向銀行借了10萬元,砸重本買了一台日本機器,寄望能有奇蹟出現。

「原本想說這一台機器可以幫助我們鴻圖大展,結果「有夠衰(台語)!」陳英進苦笑。因為一般棉被的尺寸是6尺,而日本機器軋出來的是2尺8,兩片加起來也只有5尺6,還是不到6尺。當時父子就突發奇想,既然要買新機器,乾脆模型就改成3尺2,「結果3尺2做起來就是不平整…這個機器等於完蛋了,叫人來修理也修不好,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

記取前面的慘痛經驗,陳氏父子後來循規蹈矩相繼買下第2台、第3台機器,生意才越做越大,其他兄弟也陸續北上幫忙。當時陳英進白天負責操作機器、晚上踩著三輪車送貨,常常結束工作已經是半夜兩、三點,日以繼夜地加班,「那個時候不覺得辛苦,看到錢都會笑。」

棉絮滿天飛 鄰居來抗議

生意好了之後,伴隨著另一個「麻煩」也來了。工廠的棉絮常常漫天飛揚,陳家兄弟百般無奈,一遇上鄰居來抗議,只能認錯,彎腰賠不是。陳英進說,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隔壁的住戶,從家中桌上沾了一抹灰塵,拿來工廠大罵:「你甲看!整個都胎歌亂惹(台語,指骯髒),這樣我們是要怎麼生活?這樣不行啦,你們一定要搬!」

鄰居每向派出所檢舉,警察就來關切,陳英進難掩淚水直說,「現在看到警察還是會怕耶!」當時還因此鬧了不少笑話,「有一次警察從前門進來,我就從後門跑,結果他不是要來取締,而是準備結婚,要來買一床棉被的啦!」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然而面對鄰居的抗議聲不斷,陳家也迫不得已才把工廠搬到三重頂崁工業區,但以當時的財力,只買得起一間小小違章工廠,讓陳英進大嘆,「來這裡更辛苦!」他形容,老工廠的屋頂是用竹片一片一片組成,上面再鋪上柏油,「齁!夏天又熱、裡面抽風也不好,偏偏以前的人很節省,舊棉被都要翻新,有的浸過水都是灰塵、有的是小孩子尿床,棉花軋起來全是尿味!」一家兄弟們就這樣苦幹實幹撐了過來。

進入洋娃娃世界 創立金字招牌

直到1980年絲襪娃娃蔚為風潮,當時正好有一個貿易商找上陳家,談成一筆每天提供400公斤娃娃專用棉花的生意;於是陳英進兄弟白天在棉花工廠接原本的生意,晚上就做絲襪娃娃專用的棉花。在這個偶然的機會下,棉花工廠正式轉型,走進洋娃娃世界,更奠定當時台北最大洋娃娃棉花工廠的地位。

生意越做越大,舊廠不夠用了。1987年,五股工業區還是一片荒涼的時候,陳英進早已物色好土地,將三重頂崁工業區的老工廠遷到五股,「隆興纖維」金字招牌自此在這裡落地生根,如今已成為專業的床罩、棉被、枕頭製造廠,各大百貨公司、賣場裡販售的高級寢具,不少都是出自於隆興工廠。

陳英進說,過去那一段困苦的基礎,加上打入洋娃娃世界,才真正開始賺錢,短短4年多的時間,就把興建五股工廠、土地的費用,大約將近1億元的債務全數還清。

日本機器打天下 採產銷分離策略

隆興纖維曾獲得許多大廠的青睞,包括遠東集團旗下品牌東妮寢具、Ally、Lacoste等品牌都曾是隆興的合作客戶,每年平均營收皆能達到1億元以上,成為業界知名的代工廠商。

目前隆興主要為一家知名美商寢具品牌代工,訂單量就占了全廠近半產能,原料來自德國,一床冬被要價8、9千元,夏被也要近3,000元。

談到隆興纖維勝過同業的關鍵,擔任總經理的陳華榮認為,砸重金購入日本最先進的機器,是最大的勝出點。他說,台灣一台機器100多萬元,而日本則要價5、600萬元,兩者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精密度」。像是日本機器可以做到「跳針」,但台灣機器只能規規矩矩,一條線裁縫。另外,日本機器更走電腦化,只要有了客戶設計圖,機器就能自動縫出不同的圖案。

隆興也從第一代那輩效法日本的「產銷分離」策略。也就是說,只負責生產、不提供銷售服務。靠著機器優勢,拿下多家國際品牌的獨家代工權。

「如果我們自己也做品牌的話,那麼其他大品牌擔心會被仿冒就不下訂單了。所以我們產銷分離,以機器取勝,讓客戶看到我們的機器,就不得不給我們做。」陳華榮說。

大哥陳英進則強調,成功別無捷徑,除了兄弟團結之外,靠的還是「土方法」,只能土法煉鋼,正如他的座右銘:「誠樸做人、務實做事」,做事就是要務實,永遠沒有一步登天。

買工業區土地 臺灣企銀拉一把

1987年隆興買下五股工業區的土地,當時由臺灣企銀作為指定承辦購買戶的貸款銀行,從此雙方的緣分才就此展開。

談起臺灣企銀,其實雙方還有另一層關係。由於隆興纖維進駐五股工業區甚早,為了結交更多人脈,陳英進便爭取擔任五股工業區發展促進會第一、二屆會長,地方人脈甚廣,而當時臺灣企銀五股分行尚未成立。

陳英進說,臺灣企銀五股分行在成立前還有個小插曲。臺灣企銀計畫進駐五股工業區時,遭到管理中心「刁難」,原定設置兩層樓,卻只准租一層;經陳英進出面爭取,成功讓臺灣企銀依原定計畫租下兩層樓。當時月租金才5萬元,對臺灣企銀五股分行在工業區內拓展業務助益甚多,自此雙方成為互助互利好夥伴。

有趣的是,臺灣企銀五股分行開業後,曾經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是,只要五股分行經理換人,到總行交接之後,就得趕快到陳英進家中「拜碼頭」。

近年來,陳英進逐漸將事業版圖擴及房地產、生技及電子產業,2001年擔任晶積科技董事長,更帶領晶積赴大陸設廠,最輝煌時期,光是大陸就有3、4千位員工;而台灣晶積科技的巔峰時期一年營業額也能衝上40~50億元。不過這幾年受到景氣衝擊,兩年前不敵虧損下,只好關閉大陸廠,而台灣廠則進行減資2.5億元。

陳英進說,當時美元走強,而手上有1,500萬美元要從大陸匯回來台灣,但沒有2.5億元的台幣現金退錢給股東,因此臺灣企銀(楊梅分行)便建議陳英進用美元定存賺利息,再放款2億多給晶積科技,用來退還給股東的股款,不但可小賺利差,還能降低匯損。

目前,陳英進一個月有將近80萬元的利息收入,倒也不無小補。他笑說,「人生沒大志,如果有機會,我還是會持續投資。」

隆興纖維股份有限公司小檔案

成立時間:1987年7月8日

營業項目:紡織業/棉被、枕頭等寢具用品製造及加工買賣業務,近年來為各大百貨公司、賣場高級品牌代工,堅持採取父親一輩所流傳的「產銷分離」策略。

實收資本額:3,988萬元

員工人數:45人

創業心法:成功沒有什麼秘訣,就是兄弟不分家,一把筷子折不斷,苦幹實幹,做就對了!

本文轉載自「台灣活力創業家」<原文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