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火腿、素小蝦橫行天下 他靠著「素食」成為世界第一

創業故事

素火腿、素小蝦等許多令國際消費者驚豔的台灣特色產品,多來自林口松珍生物科技,多年來專注研發與生產素食產品,至今已研發逾300種產品,還外銷18個國家。

咬下去爽口的炸雞塊、素小蝦、香妃素雞、白帶魚、雞排、京都排骨,不說出來,很多人吃了還不知道這些都是素食,這些驚豔國際,讓日本、美國電視台都前來採訪報導的美食,其實多出自於台灣一家長期耕耘素食開發的廠商,總部設於林口的松珍生物科技。

三十年來,素食主義逐漸在全球興起,慢慢成為許多人的飲食習慣時,松珍生物科技公司從一家迪化街的小商行,默默跟著成長,搭上素食主義的浪潮而轉型成為生物科技公司;同時,企業的經營責任,也從第一代慢慢轉移給第二代,並且在全球展現台灣獨有的素食產品特色。

松珍源起於台北迪化街一帶的食品行「弘茂」,早期主要經營南北貨進口批發零售,身為第四代、松珍生物科技董事長陳俊廷談起一腳踏入素食產業的緣由:「父親長年吃素,母親有天想到,能不能讓父親吃到更安心的素食品,這一動念就想,乾脆自己來做。」

發跡迪化街 行銷國際

「迪化街傳統就是以南北貨買賣、布商為主,那個年代要做素食是非常冒險的舉動。」陳俊廷談起母親、也是松珍素食的創辦人邱秋月,原本從買賣素食品到決心跨入製造的過程,整個經營思維和營運邏輯都需從新調整,「母親沒有製造業的背景,一切都從頭開始,嘗試錯誤,過程很辛苦。」

遇到第一個問題是,從買賣跨入自製素食品後才發現,當時吃素的人能選擇的種類不多,大部分以豆干類製品為主,這門生意還做得下去嗎?

但是兩個關鍵的決定,讓松珍和台灣其他傳統的素食產品有了區隔,奠定了未來國際化的基礎。首先,邱秋月認為應該打破素食即是青菜豆腐的局限,決定開發新的素食品項,因此松珍不設限於宗教市場,而是鎖定更廣大的族群,含蔥、蒜調味的素食品,口感變得更多樣化。

再來,傳統吃素食,可能一、兩個小時就感到肚子餓,主要因為缺乏蛋白質的成分;松珍成立專職研發團隊,讓產品不只原料要好,還含植物性蛋白質,更兼顧營養需求。

擴大需求 植物性蛋白更營養

1996年先在樹林設廠「松珍素食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再轉往林口成立「松珍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然而從一家食品行跨入到自行研發製造廠,對任何廠商而言都是場冒險行動,但松珍擁有重要的支持,走過各個關鍵階段,才到達今天的規模。

陳俊廷說,當年還是「弘茂」食品行的時候,就已經與臺灣企銀往來,「雖然我們跟迪化街很多資深、老牌的銀行也往來很久,但他們許多是商業銀行,只願意作一般的週轉金生意,要談到整個設備的融資,還是臺灣企銀幫助最大。」

位於塔城街的臺灣企銀總行,與在迪化街起家的「弘茂」地緣關係深厚,陳俊廷也形容松珍與臺灣企銀算是數十年一起成長的老戰友。尤其當「弘茂」要跨出迪化街,發展「松珍生物科技」的時候,從買地、建廠、購置生產設備(含設備汰舊換新),在所有往來銀行中,臺灣企銀一直是松珍最大的支持力量。

在松珍擴展的同時,數十年來,美國、德國等海外素食風潮也逐漸興起,已成為一種環保、健康的生活態度;這股國際潮流的變化,剛好讓從小就出國念書的陳俊廷、陳俊毓兄弟有了深刻的體驗;等到他們回到台灣、進入自家公司,便順勢把這股流行趨勢帶進現代化的松珍發展策略,也更加強國際化的戰略觀。

陳俊廷回想,在英國聽到一個小女孩告訴他,要吃素食,是因為不忍心看到動物因人的口腹之慾而被殺害,她要愛地球、愛動物;這讓他更深刻意識到西方消費者對素食主義的動機。

深耕台灣數十年 搭上國際潮流

2008年回到台灣,陳俊廷對自家工廠的認識,不是在會議室裡與幹部開會聽簡報,而是效法日本豐田精神,從整廠的最細微處、廢水處理設備開始。「我光是與廠裡的廢水處理設備共處,就花了一年。」

一般人會說這是從基層做起,但陳俊廷卻認為,總是要有一個啟發點讓人去了解整個生產的全貌,「在生產的現場不一定能了解,你從某些東西倒回去推論,例如,廢水為什麼排出那麼多?是否哪裡出了問題?才能回溯整個生產流程,進而發現問題。」

陳俊廷回到松珍10年來,公司始終維持競爭力不墜,充滿創意、多樣化的素食產品,搭配優良的行銷策略,非常受到國際市場的歡迎;例如國外冷食較多,但素海鮮品項卻較少見,因此鮪魚沙拉、素小蝦就大受歡迎。再加上國外消費者茹素少了宗教的顧忌,蔥、蒜等辛香料入菜,讓松珍產品大受歡迎,目前外銷已占6成。

為提升品質與創新,提供消費者更優質健康美味的選擇,松珍持續網羅優秀研發人員,不斷研發各式素食產品,開發更多食材,目前產品品項已多達300種,拿下世界第一,更外銷全球18個國家,已是全球品項最多最豐富的冷凍素食製造大廠。不過陳俊廷永遠不忘追求卓越及永續經營,「堅持製作讓消費者吃得安心的素食」的核心理念。

松珍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小檔案

成立時間:2001年11月

營業項目:從事素食冷凍調理食品之產銷

實收資本額:9,000萬元

員工人數:140人

本文轉載自「台灣活力創業家」<原文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