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紫色加上美味....來一盤宋朝的煨芋頭

好農雜誌

芋(學名:Colocasia esculenta)或芋艿,俗稱「芋頭」,為天南星科紫芋屬植物,其球狀地下莖(塊莖)可食用亦可入藥。

芋頭是臺灣重要的根莖類蔬菜,廣受消費大眾喜愛,目前臺灣芋頭栽培面積約兩千六百公頃,主要的產地有屏東高樹、苗栗公館、台中大甲(前三名)、其他為嘉義、高雄甲仙、花蓮吉安及山區部落,離島蘭嶼、金門也都有種植。產期略有差異,十二月~六月產於屏東、高雄,八月~十二月為苗栗台中一帶,所以大概一年四季都能吃到芋頭。

芋頭的種植到採收

芋頭從種植到採收,需花七~八個月的生長期,我們一般常吃的芋頭,是指地下生長的球莖部位,不過芋頭的葉子、葉柄和芋莖(台語稱為「芋橫」)都可食用,但食用芋莖多是在生長約三~四個月即採收,若等球莖長大,則芋莖的纖維也會變得粗老。

芋頭依種植方式分水田與旱田:水田種植的俗稱水芋,旱田種植則稱為旱芋或山芋。水芋適合種植在水源充足的地方,因生長較快,植株較為密集,故產量高,但下水田工作較為辛苦;相對的,旱田的田間工作較便利,種植密度較疏,生長也較慢,故產量較少。

水芋偏硬、紮實,下鍋煮不會馬上散掉;旱芋則質地較鬆,一煮很容易就化開。旱田芋頭含水少、較鬆軟,適合做糕點用;水田芋頭含水多,吃來較紮實,適合用來做甜品,如煮芋頭湯等。

芋頭生長時,主要的大球莖旁還會結小球莖,通常稱為母芋和子芋,有些品種適合吃母芋,如檳榔心芋及其改良的相關品種(高雄一號、麵芋),也是我們常吃到的芋頭,質地較鬆綿細緻,香氣濃,母芋(主球莖)特別發達,澱粉含量高,通常重量在一台斤以上。

而子芋類的芋頭植株較小,其母芋本身不好吃,久煮不爛,子芋吃來則帶有黏性,不耐淹水,多種在排水性佳的山區,又被稱為小山芋、芋仔子,主要產於高雄及屏東山區,是原住民重要的傳統作物。主要品種有:赤芽芋、狗蹄芋、高雄二號。

早被人類馴化的作物之一

芋頭據稱是最早被人類馴化的作物之一,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據考源自馬來西亞,而後傳入印度、中國、埃及⋯⋯等地,另一種說法是產於大洋洲島嶼地區,在更早期、新幾內亞群島就有栽種芋頭的考據。台灣的原住民及夏威夷群島的原住民都是以芋頭為主要食物,有研究甚至指出芋頭的使用、是這些地區原住民與南島語系住民的重要聯結證據之一。芋頭何時傳入中國、說法不一,但比較廣泛食用芋頭且記錄較多是宋朝以後了。

芋頭可煮、可焐、可煨、可烤、可蒸。現代人大多用煮或用蒸,但在宋代,煨芋頭最受歡迎,南宋詩人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有「莫嗔老婦無盤,笑指灰中芋栗香」的摹繪;范成大,有次和朋友相約時,心中想望的情景,居然是共煨芋頭,並寫道:「去矣莫久留桑下,歸歟來共煨芋頭。」

宋人曹勛《山居雜詩九十首》中也有「老湯瀹苦茗,宿火煨山芋」的吟詠;南宋詩人林洪《山家清供》刻畫了一個故事、唐代一位僧人、自號懶殘,人稱「懶殘和尚」懶禪師父因為煨芋頭過於專注,不見來訪者,原因是「尚無情緒收寒涕,那得工夫伴俗人。」

另一位宋代人則寫道:「深夜一爐火,渾家團欒坐。煨得芋頭熟,天子不如我」,可見煨芋的美味。愛吃煨芋頭的,不乏其人,明末的文人惲壽平寫下:「地爐松火同煨芋,自起推窗看雪時」,清代的鄭板橋,也有「閉門品芋挑燈,燈盡芋香天曉」的美句。蘇東坡被貶到嶺南後,因為缺大米,只能跟著當地人「頓頓食薯芋」,蘇東坡曾贊曰:「香似龍涎仍釅白,味似羊乳更全清。」他的家人,還想辦法給他把常吃的芋頭弄碎做羹,變得適口一些。

煨,食材與炭火相隔一層泥土或灰煨熟,有趣的是、這樣的吃法與早期台灣原住民的吃法是一樣的。不過煨芋頭還是用小個頭的子芋品種(小山芋)比較好,用煮或用蒸的則用母芋品種(檳榔心芋)。今年冬天何不來點不一樣的,一家人或三五好友、擁爐、煨芋、夜話,真的是天子不如我啊!

小提醒:

1. 中醫認為芋頭有開胃生津、消炎鎮痛、補氣益腎等功效,明朝《本草綱目》記載:芋子能寬腸胃、療煩熱、破宿血、去死肌。莖、葉敷瘡腫、治蛇蟲咬傷。但過敏性體質者慎食。

2. 芋頭獨特的黏液會使手掌引起紅腫發癢,但有效的藥用成分就在黏液上,故烹煮前不要故意洗掉黏液。若要避免芋頭讓手發麻,手和芋頭可用鹽水浸過就可改善。

3. 姑婆芋長得很像芋頭,容易被誤食,其塊莖、花序及汁液皆含有劇毒,以根莖毒性較大。誤食會引起喉嚨疼痛、口腔麻木及胃部灼痛等,如果汁液不慎碰到眼睛,也會劇痛難當。分辨姑婆芋和一般芋頭的方法,便是把水灑在葉片上,會擴散成一攤水的就是姑婆芋,若是水滴成顆粒狀,就是一般芋頭。此外觀察葉面可以發現,姑婆芋濃綠富光澤;一般芋頭則呈粉綠色。

Ps.參考文獻網站:

1.維基百科網站 2.行政院農委會官網 3.https://read01.com/73Akja.html

如果你/妳喜歡我們的文章,熱烈歡迎訂閱「2019好農雜誌春季號季刊

有更多精采農業X旅行故事跟你一起分享!

本文轉載自《好農雜誌》廣告支持 https://goo.gl/rpb1qm

更多精彩內容,訂閱好農雜誌 https://goo.gl/forms/WQUmSH4jqFPApk3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