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癌友都適合!中醫師大推:這「5種運動」能提高副交感神經

醫藥保健

隨著文明的進步及環境的惡化,癌症成為台灣十大死因之首,我們周遭幾乎隨時都可聽說親朋好友罹患了癌症。幸好目前醫學進步,癌症的篩檢及早期治療也日趨成熟。許多人雖然遭受癌症的襲擊,但經過了醫護人員耐心與細心的照護後,終能撥雲見日,重獲新生。不過包括手術、化療、放療、標靶治療及免疫療法,這些癌症治療的方式都不免會留下不少的後遺症。

癌症治療會有哪些後遺症?

許多後遺症雖然對生命沒有威脅,但是卻嚴重影響及損害生活品質。例如:乳癌治療後最常見的失眠及手腳麻木,又再加上隨後的荷爾蒙治療,除了會加重失眠的問題,也會引起潮熱、盜汗等更年期的症狀,常常讓大多數的患者無法獲得充分的休息及睡眠。有些人手腳麻木嚴重是因為末梢神經受到損害,可能細微動作也會不佳,影響到日常的吃飯及行走,甚至在半夜麻到無法沉眠。口腔或鼻咽癌的患者最常經歷到口乾或味覺、嗅覺失靈。在頭頸部經過放療的肌肉皮膚,常會僵硬,無法順利轉動。這種不適的症狀可能持續半年或數年不等,常常令患者感到非常沮喪。

接受標靶治療的患者常常會出現嚴重的毛囊發炎及皮膚過敏症狀,雖然經過皮膚科的治療,常常是反覆、難以控制。有些化療的藥物會引起嚴重的甲溝炎,造成手腳趾頭疼痛,甚至流血,有的則是出現皮膚黝黑變色,造成患者退縮不敢與人握手,形成社交困難的窘境。還有些患者改用口服化療藥物,也會引起許多腸胃與神經系統的副作用,只要服用此類藥物,副作用就會一直困擾他們。

此外,常見的副作用如:疲倦、食慾不振、傷口疼痛、血液循環及淋巴回流不佳等,更是癌症患者們心中難以言喻的痛苦。以上這些副作用或許從醫療的角度來看都是不得已的結果,然而,就患者的人生來說卻是不能承受的負擔。

癌症治療後之中醫調理

中醫輔助西醫治療癌症的效果是有實證醫學的根據。著名的考科藍圖書館(Cochrane Library)所作的文獻回顧研究,證實中醫治療確實可減緩化療後所引起的疲倦、嘔吐及腸胃不適等症狀。

1.針灸與草藥互相搭配

癌症治療後,最常見的虛證與火毒,中醫透過針灸與中草藥的相互搭配,可針對患者因西醫癌症治療所引發的各種後遺症進行調理。

一些臨床常用的抗癌植物,例如:白花蛇舌草及半支蓮,運用於預防癌症復發也有其臨床的價值。針灸對於減輕癌症所引起之疼痛、噁心、嘔吐、及手腳麻木,透過疏通筋絡氣血的作用,可減緩止痛或止吐類西藥的劑量,使病人獲得較佳的生活品質。

2.飲食

此外中醫還會根據患者病情的發展與個人的體質,提供適當的飲食衛教,從中醫寒熱溫涼的角度,提供患者量身訂做的飲食建議。許多癌症患者常被眾多飲食禁忌所困擾,例如癌症不應吃紅肉或是不應吃鳥禽類的動物,或者應該吃全素或是五穀米。對於這些疑惑,中醫是會根據患者身體是虛弱或是過度亢進,提供適當均衡的飲食建議。

3.運動

癌症病人也需要有適當的運動,不單單只是為了鍛鍊體力,恢復元氣。運動另一個重要的好處是,降低交感神經的亢進,提高副交感神經的活性,使患者因罹患癌症所產生的各種焦慮與壓力,被動的舒緩。因此像慢跑、快走、游泳、太極拳、伸展操等重複能讓人放鬆的運動,都是不錯的選擇。反而,籃球、羽球等激烈而有競爭性的活動並不適合癌症患者。

癌症治療與復原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道路,除了標準的西醫治療以外,配合中醫各種調理方式,能夠幫助患者在抗癌、防癌的路上走得更穩健。

原文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 侯俊成醫師,本文轉載自《彰基院訊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