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萬、15萬、20萬……家庭收入多少才能結婚生小孩?

職場話題

四月連假是個矛盾的時節,既歡樂又悲傷,兒童節處於人生開頭的階段,而清明節卻在曲終人散後。事實上,這種介於生死之間的平衡正在崩壞:根據國發會最新人口推估資料,自2020年起,台灣的自然增加率將由正轉負(死亡率高於出生率),2026更進入所謂的「超高齡」社會,到了2065年,工作年齡人口甚至是2018年的一半不到,血淋淋的數據讓人不禁想問──台灣怎麼了?

一個國家的死亡率往往像日出日落般的可以預期,出生率卻不然,因此,在台灣一年(2018年)新生兒人數只剩18.16萬(近八年新低)的背後,找出原因一事就顯得格外重要。

根據yes123求職網最新調查,在年滿20歲的成年勞工當中,高達半數都不打算生小孩,一問原因,不外乎:「怕賺的錢不夠養小孩」、「覺得買不起房子,沒法給小孩一個家」、「工作忙,怕沒有時間照顧小孩」、「社會太亂,擔心小孩被傷害或學壞」、「不滿意台灣教育體制」,以及「社會太競爭,不希望小孩將來受苦」等等,多半與龐大的經濟壓力脫不了干係。

即便政府為了鼓勵生育,已祭出每月3千至6千元不等的「育兒津貼」、每胎兩三萬元的「生育補助」,狀況似乎也未見改善。調查指出,高達八成一的上班族直言「不會因為現有官方的生養育獎勵或補助就增加生育意願。」而這樣的結果從另一個數據也不難看出端倪──在有小孩的家庭中,近八成都是上有高堂的「三明治族」,因此,超過四分之三的受訪者都坦言,對目前生活感到「財務吃緊」。

整體而言,上班族預估,一個小孩從出生到20歲,父母平均得準備607.3萬元的「生養育基金」,其中21%的人更直言基金規模得上千萬元才夠;若回推到每月家庭收入層面,受訪者平均認為,至少要有10萬2千元水準,才足以生養一個小孩。

先凍卵23顆,月入15萬才敢生

今年,36歲的蔡小姐做了一個決定──凍卵23顆。師大國文系畢業的她目前在各大補習班間流浪,靠領鐘點費維生,由於收入不穩定,課餘時間還得兼差作文家教、市調座談、腦波受試者、代寫卡片、鬼屋扮鬼工讀等工作,甚至曾為了5千元不惜理成光頭當髮型模特兒,每月約可多賺一兩萬元。

由於幾乎全年無休地工作,她畢業後早早還清20多萬元學貸,更在林口買房,強迫自己藉此儲蓄,如今每月必須負擔4萬元房貸、保費1萬元,以及基本生活開銷費用2萬元左右,支出至少7萬元起跳,因此只要一到月底,身上現金幾乎所剩無幾。

已過適婚年齡的她認為,自己雖有穩定交往的男友,但兩人事業心重,待男友完成博士班學業,並找到合適理想工作、經濟穩定後,才會考慮結婚生子,「我覺得現在這個社會,兩個人要結婚,至少收入加起來要10萬,生小孩要15萬吧,如果考慮到照顧父母,那又更貴了,沒20萬很困難,……」

33歲有女友,結婚遙遙無期……

33歲的林先生更感嘆,他雖然畢業於財經法律系,但出社會後只擔任過22K的行政助理,以及派遣展覽解說員、保險業務、居家照服員等等,前前後後已換過10份以上的工作;由於覺得自己在工作中始終找不到熱情,在家人鼓勵下,幾年前決定投入公職,目前則是一邊打工賺取生活費及學貸,一邊準備考試。

談起打工經驗,他說,只要合理合法,自己幾乎來者不拒,「代排潮T、餐廳外場、工地粗工、大樓豪宅洗窗、宿舍套房清潔等等,這些五花八門的兼差零工都做,甚至還接過特殊的勞力活,前往協助處理死亡多日的老鼠屍體,時薪大概750元,一天收入可以有三千元的清潔費。」

「我經濟壓力有學貸40萬、孝親費5千,加上家裡的房貸也還沒繳清,休假都在打工中度過,幾乎沒有喘息空間,……」林先生回憶,自己近五年來打過上百份工,多半以時薪250元以上、日領的粗工為主,月入從2萬多到5萬元不等,後來更兼差較高風險的「人體試藥」。

「大多是吃學名藥,平均三個月到半年接一次case,最高薪的是骨癌短療程,兩天下來營養金36K,因為我不害怕打針嘛,投藥後進行抽血追蹤後,可以比上班族月薪還高,……不過,隔天出現全身痠痛、嚴重水腫、發高燒這些副作用,還有一次服用精神疾病藥物,副作用是嘔吐不止、四肢無力頭痛,雖然4天下來可賺2萬多,但會擔心被女友及家人發現,所以後來只好暫停試藥。」他說。

林先生說,自己有一位交往5年的女友,從事文書工作,但月薪不到3萬元,兩人都為了生活都埋首工作,也有了不婚不生的共識,「我們都覺得,一個家庭的月收入應該要有10萬以上,才有能力生養一個小孩,否則不應該生小孩來受罪,……如果還要照顧父母,那至少要15萬元。」被問起何時才可以結婚,他不語,只搖了搖頭。

大環境差,台灣人不是「拒生」就「懼生」

說到台灣的自然增加率即將由正轉負一事,yes123求職網發言人楊宗斌直言是國安問題,「在某種程度上,台灣少子化的狀況,不但與低薪、凍薪、工時長的職場環境有關,其他像是高房價、教育環境、治安問題,都成為『拒生』或『懼生』的導火線之一。」

「雖然大城市的工作機會較多,起薪較高,但相對的物價也高,除了要準備較多的生養育基金,家戶所得也需要提高,才能應付全家大小的開銷。……就算夫妻兩人都就業「領雙薪」,但除了小孩外,如果還要分神照顧銀髮族的長輩,恐怕會導致年輕人身心壓力更為沉重。」他說。

他建議,政府若想要提高生育率,除了經濟面考量,像是呼籲企業加薪、提高基本工資,或者透過輔導產業轉型,提高薪酬水準外,也必須從社會福利、社會安全層面著手,「比方說,建立更完善的托育機制,讓員工在上班時,不用常常因為子女的事情分神。……讓勞工朋友減輕負擔,無後顧之憂以後,才能增加生養育意願,長遠來看,更解決了少子化問題,有助於提升未來的勞動力和國家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