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島衛生所8個月僅1名醫師》急診醫師:除人力短缺...背後還有2大問題

醫護過勞

日前綠島一位媽媽在臉書「就是愛綠島」po文抱怨,表示女兒絆倒撞到桌角導致額頭受傷,沒想到帶去看急診,綠島衛生所女醫師陳姷頵卻因是休息時間,回覆她:「你先去吃飯,7點再來縫!」讓她氣得怒罵:「別人生命都不是生命嗎?哪個孩子不哭鬧?這是你醫師的醫德嗎?」質疑陳姷頵醫師沒有醫德......

其實綠島從去年7月至今,衛生所就只有一位醫師,陳姷頵自願到綠島服務已4年多,是綠島首位女醫師。她除了白天一般門診至下午5點30分,晚上7至9點還要值急診,幾乎24小時待命;且若找不到短期支援至綠島的醫師,陳姷頵就無法休假,她也曾因此連上10天班,甚至今年3月親人過世,也因找不到支援醫師而沒能送家人最後一程。

陳姷頵表示能體恤母親心情,當時送來確實是她的休息時間,護理人員通知後,她急忙衝到診間協助幫女童止血,檢視傷口約2公分,但因女童力氣較大加上躁動、考量要打麻醉,才會先跟媽媽說先帶女兒回家吃飯,等她情緒較安定後再來縫合傷口。島上居民表示陳姷頵很細心,看診病患多數給予肯定。

這件事情的發生,除了顯示出離島、偏鄉醫療人力不足的問題,也凸顯民眾對於急診「輕重緩急」觀念薄弱,甚至太習慣健保的便利、有效率,而未站在醫護人員的角度看事情。

民眾該如何了解急診輕重緩急?

新光醫院急診科主任張志華接受《信傳媒》電訪時先表示,急診的目的就是要檢傷分級,按照病人的嚴重度和急迫性做分類,「因為急診本來就不是預約掛號的,我們不知道病患是什麼時候、什麼狀況會出現,一定要有一個分級制度,危及生命的排在前面、不會危及到生命的就得等。」

那麼,民眾該如何了解急診輕重緩急?

張志華指出,其實檢傷分類的大原則一般民眾都能分得出來,「只是大家都覺得自己的狀況最嚴重,譬如你感冒、咳嗽、流鼻涕,雖然有發燒,但活動力可能也還OK,這樣就不算太嚴重;除非像小嬰兒發燒、神智不清醒、抽蓄...這個就很嚴重了!」

他也提到,到急診時醫護人員會給患者測量生命徵象,測血壓、血氧、呼吸還有昏迷指數等,生命指數越嚴重的就排在越前面。「假如傷口不是會危及生命的,像槍傷、刀傷、胸口傷...這種嚴重流血甚至見骨、開放性傷口,只是一般跌倒、撞到,傷口需要縫合,當下只要先用紗布止血,真的就不算太急。

急診檢傷與急迫度分級量表。(圖片來源/陳稚華)

「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最嚴重,父母都覺得自己小孩最寶貴,當然我們也可以理解,但民眾也要想,你現在用的是健保資源,尤其離島更是隸屬公家單位。健保是屬於公共財、是全國共有的,不是只有民眾繳健保費,幫你看診的醫護人員繳的健保費可能還比你更多,共有的東西一定要有一套規則。」

別再有「花錢是大爺」心態!急診醫師教你基本檢傷分類

那麼,若民眾遇到類似傷口的情況,有哪些是可以先自行處理的?張志華表示,現在外面有很多自費診所,民眾若是需要簡單的縫合,可以找外科系的像是骨科或是醫美診所,「如果去自費診所一定優先處理,因為醫院的急診室不是營利單位,是屬於緊急救護網的一環,民眾不應該有『花錢就是大爺』的心情,急診也不會讓你自費做其他醫療。

張志華也表示,綠島小女孩的縫合事件,其實在急診室天天上演,「你就算到大型醫院的急診室也不會比較快,因為不會危及生命,護理師看過傷口還好,醫師看過可能會說要縫,但是不一定會馬上處理,先用紗布止血後可能會先等1-2個小時。」

他還曾遇過有小朋友傷口要縫合,家長指定要整形科醫師縫,「他說這樣縫得比較漂亮,我跟他說這沒辦法,你要不要自費去外面的整形醫美診所比較快?我們常在急救的時候也是有病人跟家屬在吵,因為他們都覺得自己最急。還遇過病患很急是因為說要趕飛機,但他的急跟我們的急定義不一樣。」

偏鄉醫療資源不足如何解?衛福部:2位義大醫師將支援綠島

台大婦產科醫師施景中也在臉書發文表示:「這種傷口,別說是在綠島,可能在哪裡都一樣,一定得等......如果在美國英國,這種傷口,可能半天一天都等不到,更別說可以掛急診了。全綠島只有一個醫生,家屬妳希望多VIP的服務?」

他也表示,女童的傷口不會影響到生命,而且陳姷頵醫師每週7天、每天24小時待命,「就算超人也會垮掉!」「如果是我自己小孩,我在醫師縫合之前,我一定加壓傷口止血,絕不會故意讓自己女兒流血流出來拍照,故意影響大家對醫師的觀感。」

至於偏鄉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該如何解?

張志華表示,要在偏鄉留下來當醫師真的不容易,全世界都一樣,「大部分真的會留下來的可能是因為使命感很重、或是宗教的因素,或是家裡成長的因素,不然大多都要靠政策來綁,譬如訓練中的醫師、公費生等。不然就要跟一些大醫院合作,有個輪替的制度。」

綠島鄉衛生所過去8個月僅1名醫師駐診,幾乎等於24小時待命。(圖片來源/google map街景截圖)

對於偏鄉醫療,聖保祿山地醫療科主任李章智也感嘆地說,「台灣所有偏鄉的困境是就算有資源,人力還是不夠。」他舉例,像在拉拉山上想推復健,但就算器材買進來,幫忙做復健的人力若無法常駐在這,一切也是白搭。「難的是如何把人力永續送上來?若是做長期的醫師年紀大了,我們也會擔心誰來接棒?病人好不容易跟醫師建立好的醫病關係又要重新來過。」

衛福部於4月2日發函表示,從今年4月起,衛生局與義大醫院簽署醫療合作,接下來將由義大2位醫師支援駐診綠島衛生所。不過離島及偏鄉醫療問題,還有待政府更多關注與投入心力,張志華也呼籲,希望民眾更了解急診檢傷分類、體恤醫護人員的辛苦,不要再有「花錢就是大爺」的心態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