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燒、淋巴結腫大...清明掃墓小心「恙蟲」致命!這5縣市感染人數最多

醫藥保健

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台灣全年皆有恙蟲病病例發生,於每年4至5月病例開始增加,6至7月為高峰期,2015至2018年統計資料顯示,全國各縣市均有恙蟲病病例報告,每年病例數約350例至500例之間,致死率可高達60%,其中以台東縣、澎湖縣、花蓮縣、高雄市及金門縣較多。

清明連假將至,許多民眾會到戶外掃墓祭祖或是赴郊外踏青、露營或從事親山等戶外活動,有沒有哪些事要特別注意的呢?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截至今年3月15日為止,共計40例恙蟲確定病例,個案感染地以宜蘭縣(11例)最多,其次為花蓮縣(9例)。「民眾要小心容易接觸到恙蟲孳生的草叢環境,而增加感染恙蟲病的風險。」

高燒、淋巴結腫大...小心戶外草叢接觸「恙蟲病」

恙蟲病有多危險?

羅一鈞解釋,恙蟲病是由帶有立克次體的恙螨叮咬而傳染,恙螨會停留於草叢中,伺機攀附到經過的人類或動物身上。「恙蟲病的潛伏期約9至12天,患者會出現持續性高燒、頭痛、淋巴結腫大等症狀,約發燒1週後皮膚出現紅色斑狀丘疹,恙蟲叮咬處通常會出現焦痂,是此疾病的重要特徵。」

羅一鈞呼籲民眾,掃墓祭祖或戶外踏青如有接觸到草叢環境,務必做好自我防護措施,包括穿著長袖衣褲、手套、長筒襪及長靴等保護性衣物,並將褲管紮入襪內。「衣物及皮膚裸露部位,也可使用政府主管機關核可含DEET或Picaridin的防蚊藥劑。」

他也提醒,離開草叢後應儘快沐浴及換洗全部衣物,避免恙螨附著叮咬,如果出現疑似恙蟲病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活動史,或有無出入草叢等暴露史,以供醫師臨床診斷參考。

恙蟲病是由帶有立克次體的恙螨叮咬而傳染,恙螨會停留於草叢中,伺機攀附到經過的人類或動物身上。(圖片來源/疾管署提供)

這「6種蛇類」出沒要注意!AI教你分辨

除了恙蟲病之外,疾管署也表示,國內近期氣候溫暖潮濕,蛇類活動力增加,從事戶外活動時應做好自我保護,也不要翻動中空林木或石塊,「避免在夜間、日出及雨過天晴等時段於蛇類出沒的地方逗留,以免遭毒蛇咬傷。」羅一鈞提醒。

羅一鈞也指出,每年約有1千名以上民眾遭毒蛇咬傷,國內較常見的毒蛇分別為出血性毒的龜殼花、赤尾鮐(俗稱赤尾青竹絲)與百步蛇;神經性毒的飯匙倩(俗稱眼鏡蛇)與雨傘節,和兼具出血和神經毒的鎖鏈蛇。

若不幸被毒蛇咬傷該怎麼辦?

羅一鈞表示,被毒蛇咬傷的治療方式為注射抗蛇毒血清,「疾管署為全國目前唯一生產供應抗蛇毒血清機構,為避免國人因毒蛇咬傷而危及性命,疾管署於全國200多家醫療院所備有抗蛇毒血清供民眾救急,由於抗蛇毒血清為醫師處方用藥,民眾如有使用需求可先透過「抗蛇毒血清儲備點查詢系統」,查詢鄰近醫療院所抗蛇毒血清的儲備情形,切勿購買來路不明藥物。」

有鑒於大多數民眾對毒蛇、鼬獾這兩類動物出沒地及遭咬傷後就醫資訊不清楚,疾管署與農委會防檢局、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路殺社等單位合作建置「毒蛇鼬獾咬傷救急資訊站」,透過資訊視覺化的方式,提供民眾毒蛇、狂犬病鼬獾出沒地點,並整合就醫等醫療資訊,供民眾第一時間找尋資料。羅一鈞表示,該網站還結合人工智慧(AI)技術,「若民眾發現疑似毒蛇,可拿起相機拍攝並將照片上傳,透過該網站辨識毒蛇種類,亦可提供給醫師作判斷。」

最後,疾管署再次提醒民眾,若不慎被毒蛇咬傷一定要保持鎮定,牢記「5要5不」口訣,5要:要視為毒蛇咬傷處理、要記毒蛇外觀特徵、要脫飾品,避免肢體腫脹、要包傷口上緣,減緩毒液擴散、要保持冷靜並儘速就醫;5不:不割開傷口,避免感染、不用嘴吸出毒液,避免感染、不冰敷,避免組織壞死、不飲酒或刺激性飲料,避免加速毒液作用、不延誤就醫,耽誤治療時機。

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