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滑手機捨不得睡?醫師:多滑1小時打亂睡眠週期...增中風、三高風險

醫療科技

許多現代人手機不離身,不論是工作、追劇、玩手遊,到睡前那一刻都不願輕易離手。不過,國衛院最新研究發現,睡前多使用手機1小時,總睡眠時間少5.5分鐘、並延後約5分鐘入睡,整個睡眠週期都將被打亂......

2017年諾貝爾生理暨醫學獎獲獎主題「控制生理時鐘的分子機制」,指出不規律的睡眠作息可能會增加罹患生理、心理疾病的風險。然而,對學界和醫界而言,要在自然狀態下長期(數月或數年)客觀記錄每天個人睡眠時間,是件相當困難的事。

有鑑於此,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醫師林煜軒研究團隊,開發一款全自動記錄使用者手機使用與睡眠時間的手機程式—「作息足跡」(Rhythm),成功突破此項研究難題,並運用此程式研究,發現使用手機,特別是在睡前使用,的確會影響睡眠週期與睡眠長度。

研究證實:每增加1小時使用手機,晚5分鐘入睡

計畫主持人林煜軒表示,這項研究運用「作息足跡」APP,連續記錄受試者14天全天候的手機使用行為,搭配問卷調查,針對所收集到的巨量資料分析受試者作息以及睡眠時間。林煜軒團隊成員包含台大醫院、馬偕醫院醫師,及交通大學與淡江大學研究人員,含括精神醫學、臨床心理學及統計學跨機構跨領域。

團隊研究發現,一整天手機使用時間,每增加使用1小時的手機,就會延後入睡時間4.9分鐘,並減少5.5分鐘的睡眠時間。此外,團隊發現睡前使用手機時間雖僅佔全天使用時間14.3%,但對睡眠週期延後的影響力,卻佔整天手機光源曝露的44%。

林煜軒表示,「作息足跡」APP記錄作息及睡眠時間的基本原理,是依據手機螢幕的開與關,團隊是國際上率先提出「主動使用」(例如打開手機、滑手機、撥打電話等)及「被動使用」(例如接聽電話、收到簡訊等)的分類演算法,「從中過濾出每天使用手機較不活躍的時間點,用以推估睡眠時間,可更精確的計算睡前使用手機對睡眠時間的影響。」團隊經過比對測試,「作息足跡」的紀錄與個人自填問卷上的睡眠時間,其一致性高達84%。

「作息足跡」APP能過濾出每天使用手機較不活躍的時間點,用以推估睡眠時間,可更精確的計算睡前使用手機對睡眠時間的影響。(圖片來源/國衛院提供)

國際上許多研究文獻已指出,光照是生理時鐘的重要影響因子,團隊也證實睡前使用手機對睡眠周期具有相當大的影響。研究成果於今年3月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精神醫學研究期刊》(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睡前滑手機...增中風、三高風險、罹癌風險!

林煜軒也指出,睡前滑手機的直射光源,透過視網膜會影響褪黑激素、全身內分泌,使睡眠周期延後。且過去文獻證實睡眠不良與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中風、代謝性疾病、乳癌、大腸直腸癌、攝護腺癌等癌症亦有相關。

他表示,根據國外研究建議,晚上9點後盡量不要再滑手機、平板,若做不到,至少睡前1小時把手機放下。林煜軒也提醒,作息穩定比睡幾個小時更重要,不要趁休假日就狂睡到自然醒。曾任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部科主任、台灣神經外科及神經脊椎外科專科醫師蔡東翰,也在《腦中風》一書提到「長時間睡眠時間低於4小時或多於9小時的人,罹患腦中風的機率是常人的3倍高。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也表示,由於眼睛的睫狀肌一直持續用力,會導致睫狀肌僵硬,而出現眼睛痠麻脹痛等不適情形,「除了用手機、追劇,隔天可能會導致眼睛脹痛、乾眼症的狀況出現,熬夜也會造成乾眼症!」

陳瑩山也建議,每天吃一顆蛋對眼睛幫助非常大,「因蛋本身含葉黃素、玉米黃素及鋅,而蛋黃含有豐富的葉黃素及玉米黃素,生物可利用率是綠色蔬菜的4倍,吃下的營養素更能有效進入人體。」

林煜軒進一步表示,「作息足跡」App還可以精準地計算睡前使用手機對於睡眠的影響,更因對比個人主觀陳述或填寫量表,具有更客觀之記錄準確性,是行為量測方法的重大突破,在睡眠醫學、精神醫學等領域的臨床醫學診斷上,極具應用潛力。

不論如何,養成規律生活作息、飲食均衡、多運動,還是維持身體健康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