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耳念珠菌」90天內死亡!台大感染權威:2件事預防致命病菌

醫療保健

日前外媒《紐約時報》報導,去年5月一名老人在紐約市西奈山醫院開刀時,被發現感染「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立刻被送進重症病房,結果這名老人仍不幸在90天內死亡,且他住的病房都佈滿耳念珠菌,讓醫護人員必須透過特殊殺菌設備,甚至直接拆掉天花板與地板,才能徹底消滅細菌......

近年來醫療越來越依賴使用抗生素,導致具抗藥性的病菌出現,「耳念珠菌」就是其中具有強大抗藥性、且病患一旦感染後難以根治的一種黴菌。美國近來通報587件耳念珠菌感染案例,因近半數感染者在90天內喪生,被美國疾病防治中心(CDC)列入構成「緊急威脅」的黴菌名單。

華盛頓大學醫學院估計,美國每年因感染抗藥菌死亡的人約有16萬人,全球則有70萬人。到底「耳念珠菌」有多可怕?哪些族群容易感染此病菌?民眾又該如何自保?

台灣去年有1個案》超級病菌恐危及性命

耳念珠菌是一種黴菌,科學家最早在2009年一個日本病患身上發現,「這種黴菌一旦進入血液,可能造成感染的症狀包括發燒、疼痛和疲倦,嚴重者還會危及性命。」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暨台大小兒部主任黃立民,接受《信傳媒》電訪時解釋。

耳念珠菌已在許多國家被分離發現,包括日本、南韓、印度、巴基斯坦、馬來西亞、科威特、以色列、南非、加拿大、美國及歐洲等國家。黃立民表示,目前估計約9成耳念珠菌對1種主要治療藥物具有抗藥性,估計約3成耳念珠菌可能對2、3種主要治療藥物具抗藥性。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目前台灣僅有一例55歲輕症個案,發生在去年,該患者因皮膚感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在門診採檢培養出耳念珠菌,「發現它對多種抗黴菌藥物具抗藥性,但該患者治療後已痊癒並未住院,沒有醫院群聚或社區擴散。」

不過黃立民表示,更早之前台灣也有耳念珠菌感染案例,「但可能因為鑑定方法不同,沒有鑑定出是屬於感染耳念珠菌。」

5大族群小心「耳念珠菌」感染

哪些族群屬於感染耳念珠菌的高風險族群?

黃立民解釋,耳念珠菌易透過有水的環境孳生,所以身上戴有呼吸器管路、有血液留置的導管、導尿管者,都要小心這些部位易發生感染,預防方式就是定期更換管路。

他進一步指出,感染耳念珠菌的高風險因子包含進出加護病房、手術後的恢復期、出生時體重不到標準的嬰兒,「老人、小孩、吸菸者、糖尿病患、住院病患等免疫系統不全者,都要小心!

黃立民表示,感染症狀包括發燒、疼痛和疲勞等,一般須經檢驗才能確診,還好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染病的風險較低。他也指出醫護照顧病人時應有適當的接觸隔離措施,如穿戴手套、口罩、隔離衣,不要在病患之間交互使用隔離防護裝備。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暨台大小兒部主任黃立民表示,老人、小孩、吸菸者、糖尿病患、住院病患等免疫系統不全者,都要小心耳念珠菌。(攝影/陳稚華)

台大感染權威:2件事預防「耳念珠菌」

至於民眾又該如何自保?黃立民表示,若非高危險族群,一般民眾其實不用過於擔心,最重要的2件事包括:

1. 減少慢性病的發生、好好控制

2. 少用抗生素

黃立民也表示,黴菌感染者大部分免疫力本來就差,不過也與老年人口越來越多、癌症治療日益進步有關,免疫力差的人存活愈久,就越容易造成抗藥性黴菌出來。

根據英國研究顯示,若不設法減緩具抗藥性的病菌出現,估計2025年全球恐將有1千萬人因此喪命,也會超過800萬人死於癌症。黃立民也認為,若現行醫療系統不降低對抗生素的依賴,未來恐怕有更危險的抗藥病菌出現,他也提醒民眾,「看病時可多詢問醫師關於藥物中是否有抗生素,若非必要盡量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