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完育嬰假……她只收到一句話、一張非自願離職證明

職場話題

五月將至,康乃馨的氣息漸濃,不少新手媽媽卻笑不出來。有人力銀行統計發現,多數父母的內心實在掙扎,既不放心把孩子交給外人照顧,又無法承擔中斷收入的壓力,本以為育嬰假是兩全其美的解方,在現實生活中卻往往難以落實,最終導致高達八成以上的父母都不曾請過育嬰假,甚至有人還因此丟了工作。

根據1111人力銀行最新調查,目前上班族認為最迫切要解決的五大育兒困擾,以薪水低養不起孩子最多,接著是物價高漲、家庭職場兩頭燒、公托名額少、育兒政策配套不完善等等;若進一步詢問已生育過的受訪上班族,更發現高達83.48%都不曾申請過育嬰假,其中,以泛金融業的「工商業服務」較友善,傳產製造業則是「懼請」育嬰假比例最高的產業。

對此,1111人力銀行職涯發展中心總經理李大華表示,由於金融機構員工數眾多,體制健全,職務代理人制度也相對完備,員工自然比較「敢請」育嬰留停;反之,傳產製造的從業人員,受限於公司規模,經常一人身兼多職,每位員工都必須要具備產能及效益,一旦貿然提出請長假的需求,公司勢必得立刻補人,這導致員工人人擔心因此「回不去」,最後就成了「懼請」育嬰假產業之首。

結婚生子的代價,月收入4萬變2500

今年33歲的楊小姐,一直以來都擔任護理師的工作,每個月的收入大約4萬元,她回憶,自己在兩年前結婚,之後因為懷孕曾詢問過留職停薪育嬰假的相關事宜,「當時在大醫院工作,雖然主管沒有阻止請假,但有說明了,只要請假,之後就不能回到原單位服務,……」於是,她只好選擇轉換跑道,前往私人養護機構工作,不料,私人機構更慘──主管直接否決育嬰假的申請。

「生完小孩後,又遇上家裡長輩生病,我還是離職了,目前擔任護理兼職的工作,家裡每個月只靠先生5萬多塊的收入,不但要奉養雙親,還要付2萬多的房租,生活很吃緊,所以我很想趕快重回職場。不過,現在小孩才8個月大,托育是一大問題,因為公托名額少,根本抽不到,家中長輩年紀又大,也無法幫忙帶小孩,一般的保母花費又太高,……」她說。

帶著左右為難的心情,楊小姐也只領著每月2500元的育兒補助,即便是杯水車薪,也不無小補,目前一家人只能盡量省吃儉用,盼趕快撐過小孩讀幼兒園之前的這幾年。

請完育嬰假,只領到一張非自願離職證明

27歲的小潔也有類似經驗,她的前一份工作在托運公司擔任行政人員,月薪僅2萬2千元,「那時候剛進公司就發現自己懷孕了,8個月後,因為身體狀況不穩,我開始請待產假,總共請了2個月的產假,生完小孩後,又因為沒人可以幫忙照料孩子,我就鼓起勇氣向公司提出想請育嬰假的想法。」

「原本以為休完育嬰假後,可以順利回到原職,想不到公司卻回覆我一句『已找到人手,沒有位置了』,最後只能收下一張非自願性離職證明。」她說。

獨力撫養3歲兒子的小潔,去年起在基隆開設美睫個人工作室,採預約制,主要是一方面能照顧孩子,另一方面又能維持穩定收入,「目前月收入大概有3萬多,但是扣掉房租後,其實所剩不多,……要維持兩個人的生活所需還算可以,只希望兒子今年順利就讀公托後,肩上的負擔能稍稍減輕。」

為了孩子,女強人的煩惱──沒時間加班

即便請完育嬰假能重回職場,一些父母的內心也會產生變化。31歲的Jenny任職於媒體出版業已超過5年,由於提案能力強,執行活動又從不馬虎,一直都是主管和同事眼中的神隊友,請完育嬰假要回到原本崗位自然不是問題。

不過,Jenny坦言,在出版業做專案企劃其實壓力頗大,公司雖不會要求加班,但潛規則是必須把事情在時間排程內做好,「活動旺季常常是一邊寫上一個結案報告,一邊要準備下一個提案,時程很緊湊,如果做不完,那就是帶回家繼續做,……隱形工時是這一行公開的秘密,但因為大案子能分潤,有額外獎金,所以很多人並不會抱怨這樣的業態。」

Jenny月薪約在4萬5千元上下,若碰上大案子可領到接近6萬元,不過,由於去年請假待產,她的年終也跟著縮水,育嬰假雖有6成薪補貼,但加上先生薪水後,每月還要負擔3萬元房貸、1萬5千元車貸,以及寶寶的尿布、奶粉開銷約6千元,「另外,寶寶的保險也要付,加上生活基本開銷,平均一個月就花將近7萬元,雖然升格當爸媽是很開心,但我們也成了月光族。」

「給薪的育嬰假到7月就要結束了,我最近也在思考職涯規劃,雖然很想回到職場,但如果回到原職,勢必會無法兼顧小孩,而且到時可能每天都要準時衝保母家接兒子,也會無法配合加班或活動支援,如果想正常上下班,可能只好找行政類的工作,但薪水頂多30K,……」她說。

因此,她至今仍十分猶豫──是否該自己帶小孩,「政府推出許多友善措施,但除了實質津貼外,政府更應該正視托育環境及職場女性的彈性工時,才能讓職場媽媽能兼顧工作及家庭。」

為人父母的苦惱,恐怕過來人最懂,那是一種理性與感性的拔河;或許當事人辛苦得甘之如飴,但看在一旁的親朋好友眼中,只會是捏把冷汗。或許正是一個又一個的類似案例,才讓時下年輕人對結婚生子望之卻步,考量到高齡化及少子化的雙重夾擊,無疑台灣正在老去,政府實在更該嚴肅看待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