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到社交威脅?其實都是你想出來的!認清5大社交威脅 告別玻璃心

書摘

 別人叫你做事,你總是配合,但換你需要幫忙,卻難以啟齒? 了解引發痛苦的社交威脅感,並拆除情緒引信,是工作減量、快樂生活的第一步。

許多人都有這個問題,總是盡可能避免開口求人或請求協助,即便他們真的有此需要。

我的父親和眾多男士一樣,寧可開車駛過鱷魚出沒的沼澤,也不願開口問路。所以,在手機有Google 地圖之前,和他同車實在很累人。他總是說,他並沒有轉錯彎,只是「很好奇那裡有什麼」。

被拒絕,就像被刀割一樣痛

只是開口求助而已,為什麼會讓人這麼痛苦? 懂點腦科學,或許可以幫助你了解這個問題。

你肯定聽過「他讓我心碎」、「被拒絕,感覺心好痛」等說法;你可能也曾覺得那個誰的批評,就像給你一記「迎頭痛擊」。新興的社會神經科學領域衍生出來的最有趣觀點之一,就是大腦處理社交心痛(social pain,與他人互動產生的各種不適)的方式,竟然和處理肌肉抽筋、腳趾碰撞等身體疼痛的方式,幾乎一模一樣。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社會神經科學家娜歐蜜‧ 艾森柏格(Naomi Eisenberger)的研究顯示,當受試者感受到社交心痛(被人拒絕、被排擠或痛失摯愛等感覺)時,大腦中調節身體疼痛的區域背側前扣帶迴皮質(dACC,大腦所有區域中類鴉片受體密度最高的)活動增強,而且增強的程度與受挫的程度呈正相關,驗證了身體疼痛與社交心痛的神經迴路,是重疊的。

被拒絕或受到不公平對待,會觸動背側前扣帶迴皮質區,頭痛時也會。艾森柏格與共同研究者內森‧ 德沃(Nathan DeWall)證實,持續三週每天服用一千毫克泰諾止痛藥的實驗組,與服用安慰劑的對照組相比,能大幅減少社交心痛的感受。

服用止痛藥,竟能讓受試者對日常遭到拒絕的經歷變得較不敏感;原來心痛和宿醉是可以同時治療的。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以這個訴求來推銷布洛芬(ibuprofen)止痛藥,或許以後會有人想通。

為什麼人腦處理分手的方式和處理手臂骨折一樣? 因為不管是身體上的痛或是心理上的痛,對於求生而言,都是重要的信號,對我們提出警告有狀況發生,可能是身體受到損傷,或是與他人的關係受到傷害。在人類歷史上,這兩者都是人類要存活下來不可或缺的條件。

另一位加州大學社會神經科學家馬修‧ 利伯曼(Matt Lieberman,艾森柏格的先生,兩人經常一起做研究),在他的有趣著作《社交天性》(Social)中寫道:「愛和歸屬感這兩樣東西,或許看似擁有很好、沒有也無妨,但渴求人際關係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天性,因為那和我們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密切相關。」

感到社交威脅? 都是自己想出來的!

人類新生兒遠比其他哺乳類的幼崽來得無助,需要較多照料,而人類成年人雖然聰明伶俐,但和其他靈長類親戚相較,卻算不上是身強體健的生物。我們始終需要和其他人團結合作,才能在世界立足。感受到社交痛楚是大腦的手段,讓你知道你可能瀕臨被踢出團隊的窘境。

神經領導力研究院總監大衛‧ 洛克(David Rock)花費數年,研究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與他人互動時可能引發的痛苦反應,並歸納出五種特定類型的社交威脅,以及隨之而來的不幸後果,如專注力喪失和工作記憶大幅下滑,亦即將新訊息加以組織產生內在連結的能力下降,或自長期記憶中叫出既有知識,使新舊知識互相融合,以產生外在連結的能力下滑。

地位威脅

地位指的是,和他人相比,你的價值或重要性;你會衡量你在群體中的地位高低,以此判斷周遭的人是否尊重你。人腦無時無刻不在進行比較,如拿自己和同事或來往的社交對象相比。

研究指出,人經常給予自己地位獎勵,也就是進行心理學家所謂的向下社會比較,策略性的拿自己和處境或能力較差的人相比,讓自己心裡好過一點。因此,當你覺得你的朋友或同事不尊重你、否定你或忽視你,就會產生強烈的地位威脅。

不確定性威脅

想知道未來會怎樣,是人類的天性。我們關心周遭發生的事,更重要的是,想知道之後會發生什麼事,才能做好準備去應對或及早迴避。

人們在生活中或工作上經歷各種壓力,對有些人來說,最大壓力來源就是人際關係的不確定感,比方說不知道你和戀愛對象的關係是否能夠長久持續,或你是否還能保住現在的‧工作。

自主權威脅

伴隨渴望確定感而來的是渴望控制。光是知道即將發生的事,顯然還不夠,如果無法有效應對也沒有用。心理學家長久以來認為,自主權需求是人類獨有的基本需求之一。人類需要有自行選擇有利行動,以掌控自己人生的權力。

人一旦覺得失控,不只會感受到立即的痛苦,如果失控感持續太久,還會陷入精神衰弱、焦慮與沮喪。

人際關係威脅

人際關係指的是你的歸屬感及與他人之間的連結,這份歸屬感與連結感,可能是大腦內主控獎勵或威脅最大的來源之一。社會心理學家長久研究人們對於人際關係威脅(如遭到拒絕)的敏感度,發現即使是客觀、微不足道的拒絕,都會對人產生深遠的影響。

心理學家奇普‧ 威廉斯(Kip Williams)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告知受試者將會和另外兩名線上玩家玩一種虛擬的擲球遊戲Cyberball ;受試者唯一的任務,是與他人互傳虛擬球一段時間。

但這個遊戲是由研究人員操控的,一開始三名玩家互相傳球,但不久之後,兩名線上玩家開始彼此互傳,讓受試者完全被排除在外。

誰在乎啊? 你也許這麼想。那只是心理實驗室裡的蠢遊戲而已。但參與威廉斯研究的受試者,在人際關係感受、正向情緒,甚至是自尊心卻因此大幅滑落。

受試者對於被人冷落,明顯感到極度不開心。即使說實在的,這根本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由此可見,人際關係威脅的影響強度,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

公平威脅

人類對於是否受到公平對待特別在意,在乎到不惜接受非常負面(損人又不利己)的結果,也不甘心接受不公平待遇。對於公平的需求,最經典實驗來自心理學家稱為最後通牒的遊戲。

在最常見的遊戲版本中,受試者兩人一組,任務是決定手上的錢怎麼分配。研究者隨機選出其中一人,請那個人負責分錢,隨便他要留下多少給自己,然後把剩下的錢給對方。但另一人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他可以接受或拒絕拿取被分到的金額;倘若他拒絕,那麼雙方都拿不到錢。

從理性的觀點來看,即使另一人拿到的錢比負責分錢的人少,也應該接受,因為有錢拿,總比沒錢好。但研究顯示,要是錢分得明顯不公平(比如分錢的人拿走九元,只留一元給對方,而不是兩人對分,各拿五元),幾乎另一人都會拒絕這種分配法,即使這麼做自己最後拿不到半毛錢。

即使結果仍是有利自己的(有錢拿總比沒錢好),但當知道自己被不公平對待時,竟讓人不惜做出損人又不利己的不理性選擇。由此可知,公平威脅對人的行為有很大的影響。

知道社交威脅的五大類型之後,你大概就能明白為什麼人往往會避免開口求助了。當你向某人求援,就有可能同時經歷這五類社交威脅造成的痛苦。對另一個人提出要求時,很多人至少潛意識中都覺得自貶地位,去招來奚落或輕蔑,特別當請求幫忙時,透露了自己缺乏某種知識或能力。

不僅如此,你不知道對方會如何回應,因此不確定感增加。你也別無選擇,只能接受對方的回應,不管好壞,就等於被迫交出自主權。如果對方說「不」,感覺像是對人不對事,又會引發人際關係威脅。而且,當然,那個「不」字,自然不會讓你覺得公平合理。

難怪,我們會對開口求助避之唯恐不及,簡直像在躲瘟神。真要比較,瘟神可能還沒那麼危險呢。

找出引發痛苦的社交威脅之後,接下來我要教你如何拆除情緒引信,這是幫助你工作減量、快樂生活的第一步。 

內容來源:《好好拜託:哥倫比亞大學最受歡迎的社會心理課, 讓人幫你是優勢,連幫你的人都快樂才是本事!》天下雜誌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