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關係法40週年》司徒文:《台灣旅行法》隱諱承認台灣是一個國家 台灣不應妄自菲薄

兩岸國際

《台灣關係法》滿40週年,美中關係也因中國崛起對外擴張野心面臨挑戰,在這歷史的十字路口,美台關係的下一步該怎麼走?

今(14)日基進黨、台灣制憲基金會及新世紀文教基金會共同舉辦了一場《台灣關係法》40週年回顧研討會,探討變動世局中台灣的機會與挑戰,會中特邀前美國在台協會處長司徒文(William Anthony Stanton)擔任主講者。

司徒文指出,中美3公報存在著事實上的落差,美國應該修正這個歷史及外交錯誤,同時美國也愈來愈了解中國的本質和其可能帶來的威脅,因此重新體認台灣的戰略及民主價值,傾向進一步加強台美關係,包括再度肯定《台灣關係法》和其他友台法案。

中美3公報無益中美衝突,美轉向《台灣關係法》

中國及美國曾簽署3份定義彼此關係的文件,俗稱「美中三公報」,談到美中關係時經常被援引。

根據司徒文的說法,美國簽署三公報是基於今天已被證實為錯誤的2個前提,一是美中將會維持穩定長久的互利關係,二是台灣在短時間內就會遭中國併吞,殊不知如今美中陷入激烈對峙,而台灣歷經民主轉型後依然維持自身主權。

這2個「錯誤前提」導致美中三公報存在著事實上的謬誤,而《台灣關係法》和六項保證的誕生,就是為了減輕並修正這些謬誤的影響。

司徒文表示,1972年的《上海公報》主張「兩岸的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而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卻並未問過台灣或中國人民的意見,不能代表雙方的意志,且內文中中國曾表示「中國不會成為超級強權,並反對任何形式的霸權和強權政治」,也明顯與當今事實不符。

1979年的《美中建交公報》則根本建立在不一致的認知基礎上,英文版公報中陳述美國政府「認知(acknowledge)」中國的立場是「只有一個中國,而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但中文版卻用了「承認(recognize)」這個字眼。

什麼叫「認知」?司徒文解釋道:「這就好比你說我是瘋子,我『認知』你認為我是瘋子,但不代表我同意你的看法。」

台美友好!美國可以怎麼幫助台灣?

而在1982年的《八一七公報》中,美國同意將逐年減少對台灣供應武器,但美國其實根本沒有執行減賣,也沒有押一個確定的期限。雷根總統還因此辭退國務卿海格(Alexander Haig),並對台灣提出六項保證,承諾會確實履行《台灣關係法》。

美中三公報雖確立了雙方的一中原則,但美國並非沒有注意到它們的一些矛盾和侷限。司徒文強調,近年來美國政府已經鮮少提起三公報,因為一中政策其實並無法解決許多美中外交和經貿問題,同時為了回應中國日漸擴張,美國外交政策開始轉變,將焦點移至《台灣關係法》及六項保證。

《台灣旅行法》隱諱承認台灣是一個國家

司徒文表示,雖然川普總統是個無法確定的變數,但目前美國行政部門和國會都相當支持台灣,《台灣旅行法》、《亞洲再保證倡議法》、近日通過眾議院外委會的《台灣保證法》及參議員賈德納(Cory Gardner)力推的《台北法》都是非常具體的例子,其中《台灣旅行法》內文甚至隱諱地承認台灣是一個國家。

除此之外,美國還能為台灣做什麼?司徒文提出幾項建議,包括美國不應在外交場合提起讓人混淆的一中政策,而應增進台美國防合作、允許台灣官員參訪國務院,同時將重點擺在《台灣關係法》而非三公報。

另外美國也應提醒中國,三公報仍建立在「兩岸問題必須以和平方式解決」的前提下,且中國必須尊重《上海公報》中對於自己不會成為霸權的承諾。

司徒文:台灣不應妄自菲薄

兩岸和平是亞太地區和平的基石,對於台灣可以努力的部分,司徒文一方面建議台美盡快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深化彼此貿易關係,一方面鼓勵台灣肯定自身成就,在國際上多為自己宣傳行銷。

司徒文惋惜道:「台灣人時常過於低估台灣自己創造的奇蹟」。

台灣2020總統大選兩岸政策終成關鍵,被問及對選舉的看法,甚至未來台灣及中國統一的可能性,司徒文表示:「我不認為統一符合台灣和美國的利益,但如果這就是台灣的選擇,那美國也只能予以尊重。但最重要的是,這是由台灣人民出於自己意志所選擇的,而不是受到中國當局和媒體滲透。」

陳文賢:現在是台灣表現得像一個國家的時候了

主講者除了前美國在台協會處長司徒文外,對於台灣能在戰略、經貿、政治和外交上扮演什麼角色,協助國際及區域維持和平甚至引領向前,許多專家學者也共襄盛舉,分享他們的見解。

台灣國際法學會副秘書長林廷輝表示,《台灣關係法》法律位階高於美中三公報,但執行效果隨執政者而動,條文對承認台灣主權也有所限制,因此尋求台美關係正常化應該還是台灣的終極目標。

台灣戰略模擬學會研究員何澄輝認為,台海問題過去被視為國內或兩岸問題是威權時代留下的誤解,事實上應置於國際脈絡下看待,台灣身為重要的海洋戰略國家,必須和國際一起承擔共同防禦的責任。

陳奕齊:明年總統大選對台灣未來影響重大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執行長李淳指出,美中貿易戰的癥結點在於雙方完全相異的經濟結構和價值觀,台灣雖因此面臨巨大風險,但這也不失為一個轉機,藉此重申台灣重要性、降低對中國的依賴,同時發展強調信任和資安的科技產業。

政大國發所教授李酉潭引述杭廷頓(Samuel Huntington)提出的民主化理論,認為面臨貿易戰、科技戰和晶片戰壓力,中國有機會因外來勢力影響開啟民主化進程,而台灣或可在此過程中扮演一個重要角色,也藉此解決台海衝突。

高英茂:維持現狀是一種沒有方向感的做法

基進黨主席陳奕齊近日正在推行《反統戰法》,談起大家目前最關心的2020大選議題,他認為若由親中候選人當選,此意義將與過去其他親中政府上台完全不同,世界潮流已經改變,中國正在面臨經濟衰退和其他國家抵制等挑戰,因此明年台灣人民的選擇對台灣的未來將格外重大。

「現在是台灣表現得像一個國家的時候了。」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董事陳文賢語重心長表示,而前外交部政務次長高英茂也總結道:「維持現狀是一種沒有方向感的做法,台灣人民必須選擇自己是否要走向一個民主自由、尊重人權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