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到北京上海到處有人民幣可以撿?其實中國求職市場競爭更激烈

兩岸議題

中國統戰的策略從未停歇,而且還不斷更改,尤其重點式針對與基層民眾、年輕人的交流,策略上已經從過去的瞄準「三中一青」(中小企業、中低收入、中南部以及青年),轉變到目前的「一代一線」(年青一代、基層一線),讓行銷的對象更為廣泛、全面,將矛頭指向全台各地的青年與基層。

今年中國教育部下調台灣學生申請赴中國讀大學的入學標準,只要台灣學測成績中,國、英、數任一科成績達均標以上者,就可直接申請中國的大學。

中方的大動作當然再度掀起台灣各界質疑其統戰的疑慮,針對這樣的現象,學者們強調,青年赴中求學、就業除了要考慮統戰因素外,還有許多誘因恐怕都只是迷思。

台灣青年搶著赴中?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民國98年至106年,赴海外工作的台人增加7萬4千人,其中赴中減少4千人,而往東南亞發展的則增加3萬多人;台北海洋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吳建忠表示,根據他的經驗,台灣申請中國學校的人數和錄取、實際就讀的人數有很大的差距,其實台灣赴中就讀大學的人口,並沒有想像的多。

兩岸政策協會秘書長王智盛指出,人才流動是全球化現象之一,台人赴中並非因為中國的引力太強,當然,中共為了統戰而開處優惠的條件勢必有影響,但台灣本身留不住人才是應該檢討的方向。

王智盛說,赴中的社會網絡也值得留意,有些像是學長姐拉學弟妹的情況,讓特定學校的學生到中國特定省份,變成一個網絡聚落;不過王智盛也強調,這樣的現象恐怕會導致學生沒有接受到完整的訊息,不但沒有意識到赴中的風險與挑戰,許多對中國的願景也不大正確。

赴中可以刷學歷?中國就業比台灣容易?

由於中國對台生的優惠方案,導致學生即便在台灣考不上名校,也能到中國就讀頂尖學校,因此赴中求學對台生來說,相當有吸引力;但是王智盛指出,隨著美中貿易戰以及全球逐漸防範中國的情勢,中國學歷到底能帶來多少利益?

旺報執行副總編連雋偉表示,許多美國名校因為擔心學生擔任間諜,因此限制中國學生的招生,所以若台生希望將中國學校作為前往世界名校的跳板,還需加以考慮;至於就業的部分,連雋偉說,若是因為認為台灣找不到好工作,所以才前往中國,這個邏輯是錯的,他強調中國求職其實競爭激烈,「如果把中國想成人民幣到處撿就有,那這個認知可能不太正確。」

另外,許多學者也提到,中國近年來的經濟成長逐漸放緩,加上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主打「對內維持穩定」的經濟政策,讓中國景氣減速的傾向明確化,而這是赴中就業或創業不能忽視的現象,也應將長期經濟發展納入考量。

赴中風險不只被統戰,青年真能接受被監控、限制言論自由?

除了誘因的迷思外,談到前往中國當然必須討論統戰因素與威權體制的風險,台灣師範大學東亞系副教授林賢參表示,赴中求學應該避免政治學以及國際關係領域,因為中共近年一直想要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台生學習「北京觀點」可能會潛移默化;林賢參也提醒,不要把中共具有政治意圖的「客氣」(統戰),當作台人理所當然受到優待的「福氣」,「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台灣師範大學東亞系副教授邵軒磊則強調,中共採取「社會信用評分」、「大數據」、「天眼系統」等「高壓執行」,不但個人隱私遭到監控,權利保障制度也不完善,長期接觸民主自由的台人是否能接受,須謹慎考量。

另外,兩岸人民對台灣定位的差異,會導致台人暴露於「一中原則」、兩岸統一等宣傳下,且發言前需先自我審核,以免再度發生「李明哲事件」;王智盛也強調,中國不能滑臉書,也不能滑IG,這樣的情況台灣青年真的能接受嗎?

學者:與其限制赴中不如加強台灣認同

面對台灣青年赴中發展的情況,學者呼籲政府,一昧的限制是錯誤的政策,王智盛認為,政府需要讓民眾了解赴中的風險,不能無窮盡的說你去就會被統戰,我就是要管制你,政府不要老是想著管制,而是要以服務、開導年輕人的態度來行事,讓他們有對稱資訊,以利於決定是否赴中。

林賢參也不認為政府需要太多限制,根據他本身被統戰的經驗,雖然中共的統戰非常有組織、有系統、甚至可以鋪天蓋地來形容,但在台灣的體制下,民主自由已被潛移默化為個人的中心思想,不會因為前往中國而改變,也不會轉而支持統一,所以與其加強管制赴中,不如強化「台灣認同」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