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力推非核家園,但蘭嶼到2025年仍是核廢料家園?


「2025非核家園」同時是總統蔡英文與行政院長林全的能源政策方向,核一、核二、核三都將如期除役,核四不啟封,縱然如期除役,核廢料並沒有因此消失不見,原本儲存在核電廠內的高階核廢料也必須有完整的處置方案,否則周邊居民依然人心惶惶。

蘭嶼核廢料外露影響居民健康

1974年,蘭嶼核廢料貯存場開始動工,在1982年正式啟用,當地人一直以為是蓋罐頭工廠。直到1990年代中期,蘭嶼核廢料貯存場發生輻射外洩事件,後來有4000多桶核廢料發生鏽蝕,蘭嶼才停止存放核廢料,但目前還有約10萬桶來自核一二三廠、核研所的核廢料在蘭嶼。

林全在9月曾指出,「過去蘭嶼低階核廢料的存放決策並不透明,未來任何核廢料的選址存放要避免過去所犯的錯誤或遭批評之處。」蔡英文也曾在造訪蘭嶼時承諾成立「蘭嶼核廢料貯存場設置真相調查小組」,參與第一次會議的政委林萬億表示,最快將在半年內提出報告,作為後續遷移、補償的參考。

立委徐永明曾向台電公司詢問,回文表示,「集中式貯存場目前暫估全部工作期程,為自場址選定後約需16年,當集中式貯存設施竣工啟用之後,規劃於4年內完成蘭嶼貯存場廢棄物桶之遷移,之後再需約4年之時間進行除役拆場作業,將場址土地清理復原。」意思就是說最快得要24年,蘭嶼人才有可能重獲乾淨的土地。

目前雖有台東達仁或金門烏坵做為選址預定地,但都只聞樓梯響;在民間核廢論壇中,也做出結論,「蘭嶼核廢料遷出與選址脫鉤;政府須做出承諾,提出『核廢遷出具體時間表』,包括立法具體時程與遷出機制。」

蘭嶼核廢料處置的狀況屢遭立委、媒體披露,卻似乎不見改善。兩三年前曾爆發核廢桶破碎,立委Kolas Yotaka谷拉斯‧尤達卡指出,「2007年至2011年間,一位蘭嶼朗島部落的年輕人,受雇參與核廢桶檢整,暴露在核廢料粉塵中,後來罹患嚴重的疾病。」儘管未能確認病症與工作有直接關係,但經常爆發工作人員在核廢料的檢整過程中直接曝露在核廢料前。Kolas Yotaka發現,台電公司的檢整工程都是採「價格標」,台電董事長朱文成坦承,今年的標案也已經用最低價格標完成;立委管碧玲裁示未來必須限制性招標,以確保工作品質。

高階核廢料怎麼辦?

蘭嶼所存放的低階核廢料,是指工作過程中沾有放射性物質的衣物、手套、工作工具與零組件等,輻射含量最高、最危險的其實是高階核廢料,就是核電廠用過的核燃料棒或相關萃取物,都還存放在各核電廠內。目前核一、二廠燃料池爆滿,反應爐將被迫停機,因此台電想透過「境外處理」來解決,但有核武擴散、費用龐大、再處理後的核廢仍需運回台灣等疑慮。

目前,台灣各核電廠用過的燃料棒都是以濕式冷卻水池的方式暫存,福島核電廠亦是如此,311核災就是因為冷卻水池結構遭到破壞,才使得輻射外洩,國際上亦認為冷卻池不是長久之計,應該要朝乾式儲存或最終隔離的方向來操作。台灣目前雖已有乾式儲存,但多半是露天式,林全曾指示經濟部,「督促台電提出室內乾式貯存場計畫,儘快把目前乾式貯存場從露天式改成室內式」,不過在最近經濟委員會的質詢中,台電仍無法提出場址條件和需求,進度緩慢。

根據全國廢核行動平台在民間召開8場審議論壇歸納的結論,皆不約而同提到,「資訊公開是所有條件的前提,未能事先做到將所有相關資料都公諸於眾,讓社會公開檢視,那麼選址程序將窒礙難行。」不管是過去的核電廠選址,或是作為低階核廢貯存場的蘭嶼,都是資源弱勢且用電較少的地區,論壇中也檢討過去忽略的風險分配與環境公平正義原則,提到「不應以地區人口密度高低作為評定的唯一要素,使用較多的地區,應作為核廢選址或承擔的考量。」

雖然社會大眾開始逐漸認同「非核家園」,但核廢處置仍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始終無解。2025非核家園的目標,不只是能源使用結構的改變,政府更必須設法處理以往留下的環境不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