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黃背心運動看法國人 工作不只要能餬口更要讓心靈富足

文化

法國時間4月15日總統馬克宏原本預計當日晚間將針對黃背心運動發表重要談話,卻因為被聯合國列為世界遺產的聖母院大教堂的一場大火,臨時喊卡,距離法國10099公里外的台灣才再次注意到這場黃背心運動,自從去年11月爆發至今持續超過5個月仍未停止。

當你想到法國第一時間出現在腦海中的是甚麼?是在香榭大道上滿滿的精品店?還是優雅的在咖啡廳喝著咖啡?抑或是擁有巴黎鐵塔、羅浮宮的浪漫法國?

「我們對於法國的印象跟了解其實都非常粗淺!」《這才是法國》作者彭怡平直言。

法國人遇到不合理事情的第一動作:反映、要抗議

1789年爆發的法國大革命最終將國王路易十六送上斷頭台,1968年的五月學運則從原本的學生運動,短時間內迅速發酵,擴及工人階級引發工運,並在左翼知識分子的參與之下,終於引爆全國性的大罷工,總理龐畢度因不當鎮壓學運而黯然下台,內閣改組、國會全面改選,也差點迫使當時的總統戴高樂下台。

2018年適逢五月學運50周年,然而就在相當推崇戴高樂的馬克宏大肆慶祝歷史回顧展之際,無預警爆發50年後最大規模的街頭抗議運動—黃背心運動。

「黃背心運動對我還是小Case耶!」彭怡平說。彭怡平回憶當年(1992—1998年)留學法國,「老實說我幾乎很少沒遇到罷工」,他經歷過時間最長的長達近半年,當時不論巴士還是鐵路全面癱瘓,但特別的是身旁的法國同學沒有一人抱怨,大家就搭便車、走路,市政府也會開放渡輪。

彭怡平用法國思想家伏爾泰名言,「我不同意你說的每一句話,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解釋,認為這是法國立國非常重要的精神,而這也是為甚麼黃背心運動能獲得高支持度的原因。

彭怡平認為,早在五月學運,甚至是更早的法國大革命,法國人就已經體會到,如果遇到不合理的事情,第一就是要反映、要抗議,而不是坐在那邊說「好吧!我接受吧!我認了!」;反觀台灣在面對不公不義時,他可能視若無睹,或者默認就這樣吧,不然就是會私下表達不滿,卻不採取行動,到最後一切不正常、不好的事情,就通通合理化,這是她在法國看到非常不同的精神。

看電影對於法國人的重要性

黃背心運動的爆發,從媒體報導中可以大致理解為,馬克宏取消富人稅,而馬克宏又在艾麗榭宮過著奢靡的生活,光是換個餐盤就花掉50萬歐元,但民眾得負擔越來越來重以及各種名目的賦稅,彭平怡在書中引述一位參與黃背心運動單親媽媽的話,「早上醒來,我都不想去工作,因為我再也找不到工作的意義。我辛勤工作,每月卻連300歐元、100歐元的結餘都沒有,我甚至再也無法擔負擔到電影院看一場的錢」

而從這段話也能了解,法國人不僅追求一份能夠餬口的工作,更追求工作的意義有尊嚴的活著,同時也不難發現法國人對於電影、音樂會等藝術、文化的重視。

彭怡平以電影院為例,他認為在台灣看電影的經驗其實是非常單調、重複,看完電影然後就草草結束,但在法國看電影是一個教育、一個文化中心,每間電影院都會有各自的特色,放映不同的主題的電影,戲院舉辦各式各樣的映前映後座談、不同主題的電影講座、電影節,甚至有為了培養兒童的影像品味專門設計電影片單,也是稀鬆平常。

「我們想像一下,在一間環境古色古香、帶有東方色彩,看著『霸王別姬』會不會特別有感覺?」而事實上法國巴黎暫時關門大吉的寶塔戲院(La Pagode)就是如此,彭怡平強調,而且這間戲劇院它本身就是一個19世紀的骨董,不是現代仿古,「通常到了台灣我們就會變成一間觀光餐廳、咖啡店」,法國人會讓它變得更有意義、更能刺激心靈的活動。

每個人都應該找到屬於自己的「安格爾小提琴」

而這僅是法國藝文涵養的一小部分,音樂節、小城市公園的爵士節,一天看一間365天卻看不完的美術館、博物館、劇院等都融入法國生活,但最令彭怡平感慨的是,在台灣書店越剩越少,他描述,在法國一個轉角就是一間小書店,還有以各對人類有貢獻者為命名的圖書館,而且同樣困難的環境下,他們不會選擇將書店收掉,可能結合咖啡館然後供大家看書。

他形容,「有一次他坐地鐵一抬頭發現,前面的2個女生,旁邊1個女生,全都在讀書,那怕坐幾站他都在閱讀」,反觀台灣他說,你把書送他面前他還不讀,知道這嚴重性在哪裡嗎?

彭怡平分享新書《這才是法國》。

話鋒一轉,彭怡平突然情緒低落,「有聽我經過一家餐廳,看到一個老媽媽和兒子、孫子一起吃飯,餐點都在他們面前,但他們都不吃飯,而老媽媽卻在發呆,因為他的兒子、孫子都在看手機」。

他期許,台灣人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安格爾小提琴」,安格爾一生以繪畫作為謀生工具,知名畫作《浴女》就是他的作品,但他其實他最愛卻是拉小提琴,因此,只要有藏家來他的畫室參觀,他總是拿起小提琴,一拉就是好幾個小時都不罷休,以此,彭怡平希望無論生活狀況如何,都能不忘自我內在的涵養,找到人生的熱情。

在法國留學、因工作長時間往返台法長達27年的彭怡平,用15萬字整理出對「藝術與生活」、「歷史與人文」、「經濟與能源」、「社會與政治」、「兩性平權」等五大領域的法國觀察,寫出《這才是法國》,他期許「他山之石,可以為錯」,為台灣找到一條可以借鑒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