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郭台銘經濟學:郭董經濟演說透露的四個破綻

經濟政策

表態競選總統的郭董,在五一勞動節前一天發表演講,強調美中貿易戰帶來全球經濟巨變。面對變局,他認為應讓「台灣獲利,美國達標及中國轉型成功」,因此,台灣與美中經濟共生,應該發展高科技產業,培養科技人才,成為東亞供應鍊的一環等等。

郭董的這場演講,比起他之前興之所至的時評,有較完整的分析架構,顯然,為參選總統,延攬了較佳的幕僚。最值得稱道的是,沒有過去同一陣營政治人物,提到台灣經濟總是「鎖國」、「被邊緣化」 的唱衰論調。

破綻一:郭應提出不同於蔡政府經濟發展論述

此外,還有四點值得深入討論:

一、 他所提到台灣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諸如發表展高科技,培養科技人才,成為東亞供應鏈的一環等,都是現在執政黨刻正執行的政策,看不出與小英政府的差異。作為在野的挑戰者,應該提出不同於現任政府的主張,才能做出區隔,讓選民分辨兩者政策的良莠,有所選擇。

二、 高科技的發展需要高強度的知識部門,形成產業聚落與人才聚落,而且專業技術在人才身上,多於企業。在全球化時代,每一個先進國家都有不同的高科技產業聚落,相互聯結運作。問題是,政府用什麼方式把人才聚合在一起?

破綻二:經濟繁榮動力來自於民主,與郭董「民主不能當飯吃」抵觸

丹麥政治學者,哈佛大學教授 Torben Iversen 與英國經濟學者,倫敦政經學院教授 David Soskice 兩人寫了一本書《民主與繁榮》,書中稱過去的歷史證明,推動經濟繁榮的動力,來自受公正司法監督的競爭市場中,追求利潤的企業。

而公正法治與公平競爭市場的基礎就是民主制度。讓政府、資本家與專業人才的利益在民主制度與市場機制運作下,得到調和與滿足,這與郭董民主不能當飯吃的想法是相反的。

破綻三:台灣與美中經濟共生的時代已經過去....

三、 高科技的發展,政府扮演了關鍵角色,除了提供人民教育與技術訓練,要求企業依循市場機制競爭外,也可能在關鍵時刻作出政策抉擇。

例如郭董所舉的美中貿易戰塵埃落定之後,敏感性產品是否移轉到台灣生產,可能會有附帶條件,要求配合廠商必須選邊站,不可能左右逢源,魚與熊掌兼得。過去台灣可與美中經濟共生( symbiosis ), 未來未必可持續享有。

破綻四:弱勢族群帶到美國中西部問題就解決?

四、 在知識經濟時代,所得分配較高的專業人才群聚在大城市,中下勞工階層、小商家及農民通常聚居在日漸衰退的偏鄉,教育資源遠遠落後。這些向下流動人口,會對精英人士及逐漸增加的外籍白領不滿,認為他們佔據了優質工作機會與資源。

解決方式應該是重視偏鄉教育,及提供他們及其子女過渡到知識經濟所需的基本技術,提升他們社會與經濟地位。郭董看到弱勢族群,但未觸及問題根源,即喊出帶農民到美國中西部,結合人工智慧(AI), 發展傳統產業與農業,優秀農民賺大錢。倘無細緻的政策內涵與規劃,我認為就是選舉的政治口號,就是民粹主義而已

本文授權轉載自Owen Hsieh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