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一年吃掉8.8億顆安眠藥!臨床心理師:靠「它」找回睡眠

醫藥保健

國內安眠藥使用量逐年創高,此現象可能源自於失眠患者常有的迷思:「失眠就要吃安眠藥啊!」然而,隨著近50年睡眠醫學研究的推進,目前針對失眠的治療,已發展出一套非藥物的治療方法——「失眠認知行為治療」,這次就來跟大家談談這個治療方法!  

根據台灣睡眠醫學會2016年的調查統計,全台灣符合慢性失眠診斷高達11.3%,換句話說有近240萬人以上的國人正面對長期失眠的困擾。另,根據健保署的統計,2017年全台灣安眠鎮靜(含抗焦慮藥物)藥品的使用量高達8.844億顆(支),這顯示了有不少受失眠所苦的病人正長期服用著安眠藥物來讓自己晚上能睡得著。你也是其中的一員嗎?  

失眠只能吃安眠藥?

2016年美國內科醫學會在失眠治療指引中,提到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已被睡眠醫學研究證實為有效的治療方法,應被視為治療失眠的第一線治療方法,且強烈建議慢性失眠的病人,應接受「失眠認知行為治療」。  

近年來,台灣睡眠醫學會與睡眠專業醫療人員都在努力推廣「失眠認知行為療法」,目的就在於希望協助失眠病人減少對於藥物的依賴,了解自己的睡眠,排除其他睡眠生理障礙,且從睡眠習慣、作息、迷思、錯誤認知等的調整,以及整合治療技術(如放鬆訓練、生理回饋技術等)的協助,來處理失眠症狀,重新回到好眠狀態,且在好眠後再輔助減少安眠藥的使用。 

經歷過失眠的人才會清楚了解睡眠失控所帶來的擔心與焦慮。若你正面臨失眠的困擾,不妨讓睡眠專業人員如睡眠心理師等來協助你調整容易失眠的作息,並在治療過程中予以指導、引導與支持,陪伴你從今天開始,逐漸找回睡好覺的感覺!

醫師小檔案_李偉康

現任:新光醫院睡眠中心臨床心理師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
專長: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心理治療、生理回饋治療
門診時間:上午:週二(C9診)下午:週三(C9診)

原文作者為新光醫院睡眠中心臨床心理師  李偉康,本文轉載自第330期《新光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