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網銀三強PK》建構生態圈 未來純網銀除了創新還得注意這件事

金融科技

金管會宣布開放申請設立純網銀、釋出兩張執照之後,共有「將來銀行」、「連線銀行」(LINE BANK)、「樂天銀行」三大團隊遞件,目前各家業者正如火如荼籌備面試,預計審查結果將延至7月底出爐。雖然各家強項不同,但紛紛誓言搶下執照勢在必行。

「全球網路銀行峰會」8日分別邀請LINE BANK籌備處執行長黃以孟、將來銀行籌備處總經理梅驊、樂天國際商業銀行總經理佐伯和彥等三家純網銀代表,還有前金管會主委王儷玲、中信金融管理學院金融管理研究所所長陳錦稷等人,共同分享網路銀行創新的看法。

LINE BANK籌備處執行長黃以孟。(攝影/劉凡綱)

LINE打造「全民銀行」,喊出生態圈口號

「在純網銀的世界裡面,它有一個生活圈、生態圈。」LINE BANK籌備處執行長黃以孟在論壇上表示,攸關純網銀的成敗,最關鍵的是,如何建構一個好的營運模式,也就是如何將客戶如何融入營運模式裡面,滿足消費者簡單、便利、樂趣、安心、完整五大需求。

分別曾待過台新、花旗、台北富邦銀行共長達20餘年的黃以孟,首先撇除各家必須具備的條件,也就是技術,他認為對於申請純網銀執照的業者來說,技術僅是基本門票。

「消費者要的純網銀是一個生活平台、是一個金融平台。」黃以孟舉例,「從小到大我有8本存摺,但是你一定搞不清楚你的銀行存款全部是多少,有沒有辦法有一個介面功能,讓我可以看到目前這8本存摺裡面有多少餘額,」他也說,「我大概算一下我有14張保單,但是有沒有一個介面可以讓我整合全部的保單,一目瞭然?」

直到目前,能讓消費者「易於掌握」的功能,卻沒有一個平台或銀行能夠提供類似的服務,但隨著Open Banking(開放銀行),打造一個與所有銀行對接的金融平台不再是天方夜譚,也就是,用戶只需要開立一個銀行帳戶就能完成存款、消費金融、保險、基金投資等整合服務。

黃以孟勾勒出未來LINE Bank在台灣的終極目標,就是要成為「全民的銀行」,透過純網銀或是金融服務產品產生巨大的流量,進一步增加客戶互動、提升黏著度,他說,「有流量之後才能增值,沒有流量也增值不了。」

其實,LINE挾帶著在台灣有高達2100萬用戶的優勢,能高度連結民眾日常生活,喊出打造生態圈的口號並不令人意外,未來透過生態圈的概念,有望成為金融服務進行科技創新的應用場景。

本土血統「將來銀行」,引入「零組件」服務

另外,將來銀行也積極投入純網路銀行布局,由中華電信領軍,構成一支結合電信、金融、零售三大領域的本土堅強團隊。

從資訊背景出身、曾待在新浪網、PChome、eBay等電商產業超過15年,今年在金融圈邁入第9年的將來銀行籌備處總經理梅驊則認為,網銀創新的趨勢需要引進更多新零售的思維,結合更多不同產業的夥伴。

「透過數位科技的力量,把如何將溫暖感做出來,這件事情非常重要。」梅驊說,一個好的零組件服務,應該是「客人的需求在哪,服務就到哪。」不見得要把所有的人放在同一個平台上或是APP上,如何能把自己的服務拆開來,讓服務更加值才是關鍵。

將來銀行籌備處總經理梅驊。(攝影/劉凡綱)

18年零詐騙紀錄,樂天靠犯罪腳本

日本樂天集團從2008年收購瀕臨破產的E-bank,更名為樂天銀行,截至目前,樂天集團透過樂天生態圈,只要擁有一個ID就可以使用70種以上服務,且擁有共通的樂天超級點數,且所有服務透過手機皆可使用,已服務全球超過30個國家,會員人數達到13億人。

在這3支競逐純網銀執照的團隊當中,樂天隊最大的賣點是,樂天在日本經營網銀已有超過18年的經驗,且聘用635位員工就能管理年交易金額達12.9兆日圓、720萬個帳戶,並且毫無詐騙情事發生,這一切則主要靠著「犯罪腳本」進行攻防。

雖然過去每每提到金融犯罪,大家會比較直接聯想到可能是洗錢防制,但樂天國際商業銀行總經理佐伯和彥認為,近幾年著眼於網路犯罪防治,「各事各物通過網路相連,扔掉獨善其身的想法,對社會合力對抗犯罪的意識非常重要。」

「我們必須假設每個人電腦裡都有惡意軟體。」佐伯和彥說,若沒考慮到客戶電腦有惡意軟體,就無法真正防止網路犯罪,為了確保客戶帳戶安全,採取檢測、評估、執行制止等三步驟來制止犯罪。

鼓勵創新的前提…做好公司治理監管

迎接進入Bank4.0時代,三大純網銀團隊紛紛展現決心,宣示搶下執照,要以金融結合科技新的經營模式,提供客戶更有感的金融服務。

但中信金融管理學院金融管理研究所所長陳錦稷則提醒,銀行擁有先天上的特性,吸收大量存款,加上流動性極高,客戶很有可能因為風吹草動隨時把錢提走,因此,呼籲應該建立在大眾資金管理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創新。

在監管層面,陳錦稷建議,純網銀團隊應做好三個面向,第一,公司治理應上軌道,確實控管內部管理及法遵;其次純網銀的大股東,若遇到資本結構不足之時,應盡到增資或其他項目的義務責任;最後,他認為,各金融機構傳送給監理機關的資料應跟著數位化,不但降低監理成本,也能讓監理效率更為即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