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否能阻止人類失控?史丹佛監獄實驗與路西法效應

書摘

《叛獄風雲》(The Experiment)是二○一○年上映的電影,由兩大奧斯卡影帝─安德列.布洛迪(Adrien Brody)、佛瑞斯.惠特克(Forest Whitaker)同臺演出,依據真人真事,也就是飛利浦(Philip George Zimbardo)教授的「史丹佛監獄實驗」這個相當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實驗改編而來。

另外,二○○一年上映的德國電影《死亡實驗》(Das Experiment),以及二○一五年的新版《史丹佛監獄實驗》(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都是以此為題材所翻拍的電影。

我們先以《叛獄風雲》為例,說明一下這個實驗:

電影裡的實驗規則,是將受測者分為兩種角色,一方扮演警衛,另一方則扮演囚犯,

其中,囚犯的人數大於警衛,但是所有人都要遵守以下規則:

一、囚犯每天可以吃三餐,所有的食物都必須吃完;

二、囚犯每天有三十分鐘的放風時間;

三、囚犯只能在限制範圍內活動;

四、囚犯只能在警衛跟你講話時才能回話;

五、囚犯不管在何種狀況下,都不能碰觸警衛。

如果有人觸犯了「規則」,就得受到相應的懲罰。警衛要在三十分鐘內執行懲罰,否則一旦紅燈亮起,警衛就拿不到該有的報酬。

實驗剛開始進行時,大家還能說說笑笑,但是隨著時間進展,狀況越變越失控……

本來在實驗室外,大家都是身分平等的老百姓,扮演警衛的一方,在擁有權力後,開始惡整犯人,變成「你要遵守我的規則,這裡我說了算」。連在現實生活中懦弱、沒擔當的人都擺起架子,享受起這絕對的權力。

如果說,強者在得到權力後會造成絕對的腐化。那弱者得到絕對的權力後,呈現的結果則更加失控扭曲。

其中佛瑞斯飾演的警衛就是上述代表,由於在家裡沒有地位,平時對人也顯得沒有自信。在第一次懲罰囚犯後,使得他開始自我膨脹,甚至後來出現了特殊反應,將得到的權力、控制欲,轉換成性欲,在這樣的結果下,情況勢必急轉直下……

價值觀的驟變

在警衛那邊,我們看到的是平凡人得到權力後的扭曲,那在囚犯這邊又會看到什麼狀況?

本來同是平凡人的囚犯,在進去監獄後受到不公平的壓迫,大部分的人都不習慣、難以接受,只有一位進監獄的測試者,懂得監獄裡面的規矩,就是要服從、少管閒事。

其中,帶頭反抗的是安德列飾演的崔維斯(Travis)。

在還沒進入監獄測試之前,他是個嬉皮。嬉皮通常都主張反戰、和平,所以本片一開始時,劇情便安排這個角色去參加反戰遊行,還因此認識了女主角。

經過監獄測驗無情的對待後,囚犯在價值觀上也產生極大的變化,本來主張和平、非暴力的主角,最後竟毫不留情地對警衛出拳,與進入監獄前的心理測試結果判若兩人,實在是諷刺到了極點。

不管是警衛還是囚犯,電影透過身分與個性上的設定,讓兩人在歷經實驗之後,有了極為反差的表現,突顯出監獄實驗帶給受試者的影響,讓觀眾在電影的前後看到清楚的差異。

監獄實驗中崩壞的人性

上述是電影的表現手法,然而現實的狀況又是如何呢?一定有人會認為電影會過於誇張。其實,真實世界往往比電影情節還要誇張。

當年,飛利浦教授是在學校邀請二十二位師範學院的學生參加實驗,這些學生都被認為是正常、健康的學生。

為了讓實驗更逼真,他們還請了真正的警察去「逮捕」學生,讓他們坐上警車被送進監獄。

就結果論,或是對看過電影的我們來說,都會覺得當警衛比較好。

但是,當初在做測驗時,大部分的學生都比較想擔任囚犯。理由是學生覺得他們將來都有機會當管理者、看守者,但是當囚犯的經驗可能是這輩子都不會有的。

他們覺得,當過囚犯的經驗,可能會對往後的人生更有幫助。如果他們知道結果是這樣,一定會重新選擇吧?

因為真實的實驗中,囚犯在第二天就開始暴動,撕毀囚衣、拒絕服從命令。教授要求警衛採取措施控制住場面,於是他們也照做了。

到後來,兩方人馬都忘了自己原本的身分,變成實驗要求他們扮演的角色。

警衛虐待犯人的情況越來越惡劣,甚至會制定更多不合理的限制,或是想出各種花招來凌虐犯人。

他們限制犯人的食物、休息時間,還逼他們徒手洗馬桶等等,並利用連坐法來管束不服從者,一步步剝奪犯人的尊嚴。

雙方都越來越投入監獄的角色,本來大家都只是普通的學生,後來扮演警衛的卻顯示出虐待狂病態人格,囚犯則顯現出極端被動和沮喪。

原本計畫進行兩週的實驗,狀況越來越失控,於是在實驗進行到第六天被臨時喊停。三分之一的警衛被評具有「真正的」虐待狂傾向,而某些囚犯在心理上受到嚴重的創傷,其中有兩人不得不提前退出實驗。

路西法效應

有別於電影刻意強化雙方身分與個性上的差距,現實中的實驗對象都是一般正常的好學生,但也出現了人性崩壞的結果。

之後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出了一本名為《路西法效應:好人是怎麼變成惡魔》(The Lucifer Effect: 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的書後,便有人稱史丹佛監獄實驗所觀察的現象為「路西法效應」。路西法是聖經中的「墮落天使」,也就是被逐出天堂前的魔鬼或撒旦。

教授認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被社會角色的規範所束縛,努力扮演我們所認定的角色關係,而這些角色也決定了我們的態度與行為。

在很多情況下,個人的情感、價值觀都不再重要,外在的環境會影響我們所有的決定。在此狀況下,我們傾向於服從「環境的要求」。

這個實驗後來被延伸討論到美軍虐囚事件,以及納粹的大屠殺。這些犯行是既成的事實,經過這些教訓後,我們應該要學習如何看待人的本質,並且了解他們為什麼會在環境的驅使下,一步步變成惡魔。

內容來源:《左撇子的電影博物館:看電影長知識,讓你的電影更好看》商周出版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