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談判進入肉搏戰 兩個數字讓川普敢對習近平揮重拳

兩岸國際

最近公布的兩個數字,讓美國總統川普決定對最後一刻推翻貿易協議的中國揮出提高關稅重拳。

正當美中貿易戰升級之際,左格比分析民調公司(Zogby Analytics poll)最新的民調顯示,川普總統的民眾支持率高達51%,創下新高,主要是因為更多的千禧世代和獨立選民轉向投入川普的懷抱。

川普民調支持度超過五成

民調專家左格比(Jonathan Zogby)認為,川普搭上經濟榮警的順風車,如果經濟情況持續向上奔馳,他在競選連任的道路上很難遇到敵手。

該民調意外發現,過去一些反對川普的族群,現在竟然轉為支持川普,因為他們對美國經濟越來越有信心,也認同川普治理國家的才能。約22%的民主黨人認同川普施政,另有27%的非裔美國選民和45%的西班牙裔選民改投川普的懷抱。整體來看,有46%的選民信任川普會讓經濟增長,超過信任民主黨的比例42%。

另外,美國總統川普一再強調,調高關稅的成本由中國埋單,不會增加美國消費者成本,川普12日聲稱每年可望從中國收取1,000億美元關稅,美國進口商可以改從他處進口貨物,或由美國自行生產。

對中國加稅後,美國CPI數字下降

13日上午川普推文稱,美國消費者沒有理由負擔美國對中國的關稅,因為根據最新證據,中國損失更大,負擔的比例約是美國的5倍,理由是中國對產品提供大量的補貼。

川普大放厥詞說美國消費者不會負擔關稅,美國進口商可以跟其他國家買到替代品,這些說法隨即引起兩派論戰,一派如高盛報告說:川普加徵的關稅完全落在美國企業和家庭肩上,對消費者物價的影響比預期要大。

另一派卻認為,美國兩波加稅後,美國消費者物價依然非常穩定,可見是由中國廠商吸收大部分的加稅成本,再加上美國CPI數據表現穩定,都證明高盛的報告站不住腳。 

美國2018年5月到2019年4月CPI年漲幅。資料來源:美國勞工部

《日經新聞》最近報導指出,從美國物價指數來觀察,確實證明了之前兩波對中國商品徵收10-25%的關稅,提高的成本並沒有破壞美國的物價穩定。

美國物價穩定,證實消費者幾乎未負擔加關稅成本

數據顯示,以2019年4月為例,美國物價指數比前一年同期上漲2%,物價略微上升,但卻低於去年7月第1波對中國懲罰性關稅啟動之前的2.9%。

也就是說,美國課以中國進口商品高關稅後,美國的物價指數還是保持相當穩定的情況,甚至比加稅以前還低,物價漲幅縮小了,證實跟其他國家採購的產品價格更便宜,可見美國消費者幾乎沒有承擔關稅成本,導致川普一再祭出高關稅戰略,企圖逼降中國,希望中國改革國企和開放市場。

美國3波加徵關稅,都是鎖定中國可被取代的產品

同時,《日經新聞》的報導更是指出,美國5月10日對中國第三波加稅,徵收25%關稅,連同前面兩波加稅,都是鎖定高替代產品,看準中國缺乏「價格彈性」、缺乏競爭力的產品,也就是說,提高成本後不會影響美國物價,川普才會下狠手,對中國2000億美元關稅從10%一口氣調高至25%。

攤開加稅主要產品來看,像2000億美元當中的家具、手提包、木製品、汽車輪胎、冰箱等消費品,以及500億美元當中的化學品、面板、石化材料、鋼鐵、電子電機產品等等,都不是只有中國量生產,東南亞、墨西哥等其他國家也有大量生產。

由此可見,美國三波加稅多半瞄準中國欠缺「價格彈性」的產品,甚麼是價格彈性?

《日經新聞》報導解釋「價格彈性」定義,就是當商品價格漲跌、連帶影響需求的關係,例如,某一種商品漲價10%,需求若少30%的話,那價格彈性就是3。

中國2500億美元被加關稅產品欠缺競爭力

通常來說,「價格彈性」只要超過1,商品漲價就可能導致需求下降,所以,漲價的可能性就會變低。

根據日經新聞的報導指出,世界銀行和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的數據顯示,約7成「價格彈性」都超過1,也就是說:中國被加關稅的2500億美元產品幾乎沒有漲價空間。

這些產品欠缺價格彈性,主要是因這些中國商品缺乏獨特性,跟其他新興國家製造的產品差異不大,被取代性、被替代性很高。

資料來源: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

第4波關稅品項變數多

《日經新聞》讚譽說,美國政府這3波都很精準鎖定加徵中國商品關稅的品項,這些產品也都有他國商品可以代替,所以在目前來看,中美間貿易戰可以視為正在按美國節奏推進。

但是,若美國對中國3250億美元產品發動第4波關稅攻擊,變數就會升高了,因為第4波關稅品項包括一些無法從中國以外的地方取得替代品,像是iPhone等商品主要供應鏈都在中國境內,也很難找其他國家替代生產,如果iPhone價格提高,恐怕就會對美國的物價和經濟造成打擊。

屆時,如果物價上漲,企業獲利降低,人民可支配所得也減少,股票市場也勢必被牽連,就不再容易像現在一樣作為經濟的火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