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千億資金回台 陳博志:靠知識經濟產業衝高所得

總體經濟

「兩隻獅子爭地盤,而且感覺都有狐狸的DNA在裡面,爾虞我詐。」台經院院長張建一15日在「亞洲政經景氣研討會」上這樣形容,美中貿易戰目前現況打得是越來越激烈。

從貿易戰可見國際權力走向美、中兩極化。2018年全球GDP金額為80兆美元,其中光是美國、中國就分別占了20兆、14兆,合計占全球GDP金額43%,比例創新高;另外去年全球軍事費用,美國高達6490億美元、中國近2000億,也同樣是全球的43%,創近年最高紀錄。

顯示出,美中在國力上不僅呈現勢均力敵趨勢,也壟斷了全球將近半數的總體資源;在兩強的對峙之下,台灣該如何因應?

台經院15日2019年「亞洲政經景氣展望研討會」,邀請總統府資政陳博志(左六)進行專題演講,他認為,貿易戰有機會讓全球供應鏈洗牌,對於台灣是一件好事。(圖片來源/台經院提供)

美中貿易戰開打,台灣意外成為贏家?

總統府資政陳博志開宗明義說,川普對中國發動貿易戰的目的,媒體多指向,川普要降低對中國貿易逆差,但他認為這樣的說法僅是表象;反而另外兩個可能的目的皆有利於台灣,一是拿掉中國不公平的貿易政策,二是排除中國後,然後建立起新的生產鏈。

「其實美中貿易戰不管怎麼樣打,如果大家都用公平的手段,我們小國得到公平競爭的環境也很好;如果打成世界分成兩組生產鏈,對我們也很好,因為我們台商很靈活、很厲害,在兩邊生產鏈都可以占一席之地…」他呼籲台灣人千萬不要過度悲觀。

陳博志也形容,台灣不少論點認為,兩隻大象吵架,小老鼠(指台灣)難免被踩到,「但大象不是最怕老鼠嗎?」認為小老鼠應該想辦法從中得利。

陳博志呼籲,產業應發展知識經濟

一直以來,由於台灣是開放型經濟國家,當國際景氣不佳時,台灣景氣就跟著下沉。但陳博志長期觀察到一個奇怪的現象是,每每當國際景氣復甦,台灣卻沒有跟著等值恢復,甚至比其他國家受傷還重。他一語道出,「這與產業有密切關係」。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過去台灣曾被寄予產業升級的「雙D產業」:LCD面板與DRAM產業。陳博志指出,2008年金融海嘯之前,台灣的雙D產業市占率幾乎與韓國並駕齊驅,隨著金融海嘯席捲之後,台灣的雙D產業市占率卻節節下滑,反觀韓國卻一路遙遙領先。

若拉長時間來看,傳統產業亦是有如此的趨勢。「本來跟台灣買東西的開發中國家,在景氣不好的時候,它就開始進口替代,開始自己做;等到景氣恢復,它已經自己做得不錯了,就不跟我們買了。」陳博志說。

因應產業技術不斷被取代,陳博志認為,高所得國家要維持高所得以及高薪資,必須靠獨門的知識,也就是發展知識經濟產業,如此才有能力支付較高的薪資。

國內四類產業發展不一,解方不可混為一談

攤開目前台灣主要產業發展大致可分為4類來討論,分別是「已具有領先地位之產業」、「競爭力受威脅或支配的產業」、「內需產業」以及「新興產業」。

陳博志說,「已具有領先地位之產業」例如台積電,通常產業自己會努力維持領先地位,而政府應該幫忙的事情就是防止外國的補貼、傾銷、挖角等不公平的競爭手段;對於新科技的研究,政府也應該協助,而不是把責任推給廠商。

另外,「競爭力受威脅或支配的產業」如代工產業,應該利用基礎能力再發展多樣化的差異性產品或結合新技術成為另一種商品,「現在若要回台投資,也應朝這方向,而不是用更多外勞、更低稅率來降低成本。」他說。

至於內需產業則是須隨著經濟發展而改變生產方式及服務項目;新興產業則鼓勵企業須投入創新或新的技術,提升品質、多樣化,在未來經濟發展中將成為更有利的條件,才能避免產業被大環境淘汰。

「三隻腳」奠定基礎,杜絕洗產地疑慮

行政院龔明鑫政務委員則坦言,「在詭譎多變的美中貿易戰情況之下,對台灣來講,是短空長多。」雖然短期的貿易衝擊恐怕避免不了,但現階段應該做的是,如何將「長多」更紮實發展。

龔明鑫也指出,目前政府有4大政策方向,包括台商回台投資持續加碼、境外資金回台專法目標將在這個會期通過,另外,還有前進新南向建立「非紅供應鏈」以及建構國內新供應鏈。

龔明鑫進一步說明,過去中國挾帶低廉人力,加上政府補貼政策,造成「紅色供應鏈」衝擊,但隨著貿易戰爆發,台商紛紛轉移陣地、出走中國,政府將輔導勞力密集產業轉往東南亞布局,建立「非紅供應鏈」。

至於怎麼建立國內新供應鏈?龔明鑫說,台灣要透過扶植國內5+2產業,讓新的供應鏈形成,轉為跟先進國家如Google、亞馬遜、微軟等外商共同研發,發展軟硬整合。

他強調,希望透過台商回台投資、前瞻基礎建設、扶植國內5+2產業「三隻腳」奠定台灣未來發展20年的基礎,最重要的是,供應鏈不能混淆,絕不能讓買者產生信心崩潰。因此他語重心長的說,絕對不能有洗產地的疑慮產生,否則努力將功虧一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