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執政3周年》美中新冷戰鳴槍 台灣應把握全球供應鏈重組大好機會

520專題

前年底美國發布「國家安全戰略」把中國定位為美國的全球地緣戰略競爭對手,有抱怨中國對美不守規則,以重商主義經濟作為在美中貿易得利,並透過種種智財權的偷竊以追趕與美國的技術差距等,還說印太區域呈現自由 VS.不自由價值的願景競爭。

但美國在那份已經被認為是全面批判過去五十年來美國對中政策的指標性戰略文件中,還沒有把美中關係視為敵對關係。雖承認美中有全球地緣戰略競爭,但並不排除合作的可能性,只是競爭遠大於合作。但之後的發展,卻出現美國對美中關係日益以價值競爭為核心的描述。

美中關係是兩個不同價值體系的對決

這個趨勢最具體的表現是去年10月副總統彭斯的對中政策演說,除了立場對中異常強硬外,也把美中關係以價值對決的方式呈現。美中關係的現實主義大國競爭描述,大幅讓位於自由民主VS.極權獨裁的意識形態對立。這個意識形態對立被用來解釋過去一年來美國種種對中措施的背後理由。

除了副總統彭斯的演說外,美國印太司令在去年底參院聽證會上也表示,以崛起大國 VS.守成強權的修習底德陷阱來描述中美關係,是無法掌握全貌的,他也說美中關係是兩個不同價值體系的對決。

而在今年(2019)四月底新任美國國務院政策規畫局長Kiron Skinner在一場引發爭議的研討會之發言,也提到美中競爭雖不能簡化為文化/文明衝突,但文化差異的面向是不可忽視的因素之一。

美正在重新打造與中國脫鉤的經濟合作體制

我們無從得知從2017年12月美國公布國家安全戰略,到2018年10月副總統潘斯的對中政策演說期間,中國做了哪些事導致美國川普政府把對中的競爭關係意識形態化,但我們可以確定這個意識形態化的過程使美國以不同眼光看待對中的競爭/對決。

影響所及,美國就不是在貿易戰上尋求美中貿易平衡,在科技戰上要求中國服從智慧財產權等簡單的遵守交通規則問題,而會是降低與中國的貿易互賴,並強化與同理念盟邦間的經濟連帶,打造與中脫鉤的經濟合作體制,否決中國在既有科技的能力,並在未來科技的技術戰場上徹底擊垮中國等。

這也表示即便會有美中貿易協議,但這個協議不是在解決爭議,而會是打新戰爭的前奏。

這個對美中關係的新定位,也讓美國政府以不同的角度看待台海爭議。

當美國還對中國有期待,不以意識形態競爭看待美中關係時,台灣被視為是美中關係發展的障礙,美國因為台灣關係法而(不情願的)對台海維和有承諾。但當美中關係變成價值對決,兩岸爭議就不是以中國主張的統獨之爭來看待,美方更強調兩岸因制度不同所對中國形成的挑戰。

台灣成為意識形態對決的前線

美國現在更注意中國利用其銳實力在民主國家內部培植反民主、擁獨裁力量的政治作為,認為這顯示中國是本質的反對民主,但又擔心民主的吸引力導致其正當性的瓦解,所以才會積極以各種力量弱化美國、澳洲、歐盟、紐西蘭、加拿大等國的民主體系。中國在這些國家的作為成為中國對民主體制的畏懼,導致其對外行為充滿擴張性與侵略性的例證。

中國對美、加、澳等銳實力作為,在十多年前就對台灣用上了,但美國過去往往對這些提醒不予理會,甚至傲慢的指控吹哨者是對台灣不具信心的偽民主論者。但因為發現中國正在系統性的弱化民主體制,將其十多年前用在台灣的方法套用在對美、加、澳及其他民主國家上,這使得美國態度丕變。

現在華府不再將中國運用銳實力操弄台灣社會的作為,當成中國對台灣展現軟實力以緩「獨」的理性舉措。過去美中台建制派(是的,包括台灣一堆不長進,只會人云亦云的腐儒國關學者)分析台海局勢往往集中討論台灣內部政黨競合與認同變化對現狀的影響,強烈暗示中國是在維持現狀而台灣卻在改變現狀,現在這個方法論也將面臨挑戰。

當國務卿彭佩奧多次公開宣稱台灣是民主成功的故事、(美國)可靠的夥伴、以及(促進)良善的力量時(a democratic success story, reliable partner, and a force for good),兩岸關係除了事涉美中東亞地緣政治的競爭外,也賦予了民主VS.極權的政治價值對決。

台灣不僅是力抗中國對外極權擴張的最前線,也是從裂解中國獨裁體制的關鍵戰場。

台灣2020選舉對印太戰略具關鍵影響

因此台灣在2020的選舉對美國來說,事涉其印太戰略能否成功,也牽涉到其與中對決的優劣態勢,因此是個非贏不可的關鍵戰場。

美國雖然沒有明說支持哪一位總統候選人,也很客氣地說美國願與台灣人民以正當民主程序選出的總統合作,但美國實際的作為卻讓人可以感覺其對蔡英文有信任、對柯文哲不具信心、對賴清德有戒心、對郭台銘感到鄙夷、對韓國瑜現象感到荒謬等態度,這些作為也顯示美國對台灣2020總統選舉高度重視的程度。

只是美國固然不希望台灣倒向中國,也對部分人士的台灣中立化提案感到莫名其妙,但美國也明確表示不支持台灣宣布獨立,以及種種有關台獨公投的提案。

美國也不太可能公開宣布廢除一中政策,以及與台灣建交,但卻是在一中政策以及堅持與台灣的非官方關係下,大力發展與台灣在國防、經濟、文化、科技等面向的合作,甚至積極協助台灣護盤鞏固邦交國,還屢次派遣軍艦過台海,多次在國際場合公開反擊中國對台灣的打壓,可謂護台、挺台意味濃厚。

美方期待不躁進的合作對象

這些作為與美對中關係的新定位,以及在這個新定位下以不同角度看待台灣等進展,有相當關係。但這也表示美國期待的合作對象,必須在國際有相當可信度,不躁進不盲動,更讓老共找不到轉移國內情緒的藉口,其政策發想與美國印太戰略,以及美國發動與中經濟脫鉤(economic de-coupling)策略可以相互配合的領導者。

當台灣工商界把這個狀況當成台灣的問題,甚至以為美中互鬥讓台灣有承接中國轉單,而不是美國轉單的機會(雖然有一堆其他如綠能或是遠中但書等),甚至還期待美中會達成協議,這些夢都該醒了。

從2013年以來台灣主流先是看錯中國,2017後又看錯美國,如果還聽不懂教訓,就是自作孽不可活了。

台灣發起與美日歐等開辦「全球供應鏈會議」

對蔡政府來說,美中貿易戰固然對新南向政策帶來相對有利的環境,但是東南亞國家的官員以及產學界的輿論菁英們如果不被提醒,不管是有意或是無意,往往不會與相對正面的效果作出連結。

甚至還可能被中國對其反向遊說,說這些增加都是來自中國發展其「一帶一路」策略主動轉單的效果。因此在現在展開積極遊說以搶佔解釋高地,對於未來與台灣的新南向政策合作及其外交效應,就會變得十分重要。

此外,有關供應鏈轉移的問題,政府更應主動與美方合作,展開包括美台以及其他工業民主國家,根據不同產業界別展開上下游供應鏈協商。

既然個別廠商對供應鏈轉移的最大抱怨是不容易找到其他具有聚落效應的地點以展開遷移,而台灣又在全球供應鏈占據重要位置,因此與其展開耗日費時且美方國會興致缺缺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如何主動發起涉及供應鏈議題的跨國協商,以確保供應鏈轉移時不會出問題,不僅是現在的當務之急,也能同步處理美、日、歐洲等國的核心關切,並帶來新的國際合作機會。

打造全球新供應鏈,台灣應積極掌握制高點

由於美國現在的思考點已經不是抱怨美中貿易失衡,也不是針對華為單一廠商的違規,或是主要擔心中國在5G設備的對美威脅。華府決策圈把與中國的鬥爭意識形態化,擺明已準備要聯合其盟友打造一個與中國分道揚鑣的跨國經濟與科技體系。

對華府決策高層思維有所掌握的蔡政府,在此就更不能被懷抱舊思維,且與個別廠商關係密切的前經濟高層官僚的意見所支配。利用美中貿易戰契機引台商回台投資固然是好事一樁,但更大圖像的全球供應鏈重組及相關的工業4.0發展所衍生全球產業再造議題,台灣更應積極涉入以掌握制高點。